“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观山湖区应声而动,迅速响应,于2018年8月启动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在短短半年时间中超前谋划、强力推进,从机构组建、队伍充实、资源整合等多方面齐发力,率先开始了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通宣传思想工作直抵人心“最后一公里”的尝试、探索。

一线“融活”全媒 五级联动基层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行成效初显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张婷摄

自3月26日挂牌以来,融媒体中心机制体制逐渐完善,运转有序顺畅高效,宣传效益不断扩大,建设运行成效初显。

完善机制体制 理顺运行“轨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让中心运行顺畅,就得发挥好体制机制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4月8日,见到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文字总监吴华时,他正在认真地为采访部记者审核稿件。“在今年3月区融媒体中心举行的双轨制招聘中,我被录用为中心总监之一,主要负责日常文字稿件审核、内刊策划等工作。根据中心指定的四级审稿制度,每天为各类文图稿件进行二审是我的基础工作。”吴华介绍道,此外视频新闻、新媒体稿件也有相应的审核程序和总监“把关”。

这只是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完善体制机制的一景。

一线“融活”全媒 五级联动基层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行成效初显

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全媒体资源平台上传稿件。张婷摄

“为确保中心挂牌即可正常运行,我们结合区情实际,积极谋划,对中心组织架构、场地建设、人员配备、制度制定等相关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观山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邹玲介绍,中心挂牌之前就已按照规划的科室职责进行初步划分,指定专门负责人初步制定相关制度机制,并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招揽专业人才充实力量,为中心正常运转调度铺好“轨道”。

目前,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一办五部”组织构架搭建完成并已正常运行,为各部门各司其职、协作共进提供了齐备的硬件、软件条件;同时,通过“双轨制”、区聘制等方式新招录人员20人后,中心干部职工人数已达32人,人员力量得到大力充实。此外,融媒体中心完成了考勤、采编流程、例会、采访对口联系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高效顺畅。

优化工作方式 运行提速换挡

如何实现从“融合”到“融活”的转变,是中心运行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线“融活”全媒 五级联动基层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行成效初显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风采。杨靖摄

“以前我专门跑电视新闻,稿件以时政、民生等传统报道为主,是个传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该稿件原作者、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记者杨靖说,自从区融媒体中心启动运行以来,他和战友们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创新工作思维、优化工作方式,依托“中央厨房”指挥调度平台,通过“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模式,在同一次采访中,同时采集视频、文字、图片、同期声,并分别制作成为适合各媒体平台刊登的稿件,以满足不同读者受众的阅读需求。

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思维最直接的成果,便是工作效能的提升。据初步统计,自3月下旬挂牌运营半月以来,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已安排外出采访40余次,制作短视频6个、宣传片1个,采写内外宣稿件超60条,内容涉及时政、招商、就业、教育、安全生产、清明祭扫等;在区“两微一端一抖”推送稿件390余条次,并择选优良稿件推送至澎湃新闻、今日头条、腾讯贵州、贵阳网等平台。

一线“融活”全媒 五级联动基层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行成效初显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观山湖观天下”手机APP和中心组织架构。张婷摄

工作效能的提升让区级媒体的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延伸服务触角 扩大宣传效益

如何“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高、传得更深入”,如何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如何实现“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在哪里”。这是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多次讨论的问题。而融媒体站,便是这个问题的最佳回答。

笔者在世纪城社区融媒体站看到,当站内端口成功接入区融媒体中心后,融媒体站工作人员可直接与中心指挥调度人员进行现场连线,还可针对紧急采访报道、培训、会议等进行实时沟通。“通过专业人员的介入和‘中央厨房’对社区融媒体站的全面开放,解决了我们基层宣传人才专业性不足和社区融媒体平台运行的问题,扩大了我们的信息源和传播渠道,我们好的视频、图文等信息可能会被区级、市级甚至省级的融媒体平台采用,让基层宣传有了更宽广的舞台。”该媒体站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融媒体站是区融媒体中心的素材采集库,各种视频、图文信息上传到区融媒体中心的‘中央厨房’后,由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和调度,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多平台发布。”邹玲说,融媒体站是融媒体中心省——市——县——镇(社区)——村(居)五级联动“关键一环”,打通了新闻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一线“融活”全媒 五级联动基层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行成效初显

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张婷摄

目前,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按照移动优先、载体多样、覆盖广泛的宗旨,通过“中央厨房”一线融通、五级联动,进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抖音、微信、微博、广电网络信息等媒体平台,积极构建新型舆论阵地;同时,在“观山湖·观天下”微信公众号上开放端口,纳入各社区和职能部门的公众号,形成主辅配合、各有特色、融合互动、相互支撑、上下互通的微矩阵,全力打造观山湖区“新闻+”服务平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 相关新闻:观山湖融媒体人的心里话

新媒体部总监雷然:

融媒体时代依然内容为王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媒体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是一次重新认识和经历的过程。乘上观山湖区“融媒体”这艘在碧海中扬帆的大船,我们需要在全新的媒体运作中找准定位,进行自我变革。

新鲜的血液,为“融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推进媒体融合,需要依托一支年轻有为的新闻队伍。随着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深度融合,以往单一的媒体竞争力将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两微一端”及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建立,主辅配合、融合互动、相互支撑、上下互通的微矩阵形成。这样一来,可撬动网络传播要素、渠道资源,实现同频共振、多次传播,在扩大宣传力度和覆盖面的同时,也增加了日活跃率和用户粘性。

“中央厨房”是这艘大船的船舵。这个集移动采编、内容管理、终端分发、传播效果分析、舆情监管等多功能系统于一体的智能指挥调度工作平台,可实现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媒体新闻产品的内容加工、生产、发布,并对传播效力进行追踪,形成采编发联动、无缝衔接机制。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强化创新思维,以“内容为王”,进一步树立品牌,拓宽受众,扩大影响力;还需要在“服务”上做文章,主动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服务种类的需求,让产品更加本土化。

记者罗飞宇:

重新出发 从“心”出发

在新闻宣传岗位干了8年,然而,在融媒体中心里,我还是一个“新人”。

从事新闻宣传的这些年,我主要从事图文采访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员”,过去更多的工作重心是在传统媒体领域。完成区内各类会议、活动的采访,积极策划采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稿件是我的工作重点。从今年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之日起,我随着单位的成长而成长为融媒体记者。

目前,我主要负责中心采访部记者调度和相关采访工作。现在的采访部已不再是当初三四个人的采访部,随着中心架构的逐渐完善,采访部发展到有图文、视频记者12人。除了以往的图文采访以外,我们也将承担起各类视频采访任务。

工作模式的转变,让我印象最深。

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模式和“移动优先”原则,根据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在一次采访中,同时完成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制作工作,同时满足多种受众阅读需求,不断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区级媒体的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正在“融合”中不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既有对过去的传承,也有对创新的探索。我将立足新的工作要求,用心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打通新闻传播最后一公里”贡献积极力量。

主持人叶舒:

主持人需适应新传播方式

自加入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这个团队以来,我一直不断寻找融媒体主持人的定位。在近段时间的工作中,开始慢慢了解到主持人在融媒体与传统媒体中的区别。在大家以往熟知的传统媒体中,主持人是桥梁、纽带,仅执行主持人岗位的本职工作。而融媒体的出现,要求主持人适应新的传播方式,主动改变表述方式和思维定式,将有声语言的传达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具时代感。

在融媒体时代,思想水平和人文素养决定了主持人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去折服观众。我将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汲取营养,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力争成长为一名融媒体时代合格的主持人。

编辑杨彦盈:

实现更丰富的思想交流

近半个月来,工作环境的变化让身为新媒体编辑的我感想多多。融媒体中心引进了更多专业融媒体人才,充实了新媒体编辑队伍,大家分工更明确,有更多创新的想法交流。

眼下的融媒体格局,更利于工作间的沟通碰撞。编辑部、多媒体制作部在融媒体中心一起办公,这里兼具调度室、会议室、办公室功能,显示大屏上动态呈现新闻内容的策采编播发进程,还可召开新闻采编策划会,就选题进行充分讨论,统筹安排如何采集与分发……互相交流工作事宜变得更加便捷。

另外,聚合平台的管理更高效,内容分发的渠道更多元化。从前,我们只有两微一端发布平台;现在,通过“观山湖·观天下”APP开发升级,设置了新闻、直播、点播、“e享福”服务等板块,每天信息全面分类整合,在不同板块即时推送,让信息适时反馈,打造为全区信息发布、服务民生的第一平台。区域内的群众依托一个app,即可实现足不出户知天下、一部手机万事通。

记者张婷:

“融”动力鞭策我前行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两年多了,现在是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记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在传统媒体转变升级为融媒体时代的关键期,融媒体中心的成立,对于像我这样的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

区融媒体中心成立之前,我作为区新闻中心的采编人员,只需按照上级要求拍好照片、采写好稿件,宣传好党的纲领、路线、政策、方针,传递好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就行,不必考虑视频拍摄和主持出镜等工作。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工作者必须能写、能说、能拍、能编、能策划、能经营。新的要求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学习的动力,鞭策我在工作中学习更多专业技能,勤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