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按照中央、省、市相關文件精神要求,觀山湖區應聲而動,迅速響應,於2018年8月啓動區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在短短半年時間中超前謀劃、強力推進,從機構組建、隊伍充實、資源整合等多方面齊發力,率先開始了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打通宣傳思想工作直抵人心“最後一公里”的嘗試、探索。

一線“融活”全媒 五級聯動基層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成效初顯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指揮調度中心。張婷攝

自3月26日掛牌以來,融媒體中心機制體制逐漸完善,運轉有序順暢高效,宣傳效益不斷擴大,建設運行成效初顯。

完善機制體制 理順運行“軌道”

無規矩不成方圓。想要讓中心運行順暢,就得發揮好體制機制這根“指揮棒”的作用。

4月8日,見到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文字總監吳華時,他正在認真地爲採訪部記者審覈稿件。“在今年3月區融媒體中心舉行的雙軌制招聘中,我被錄用爲中心總監之一,主要負責日常文字稿件審覈、內刊策劃等工作。根據中心指定的四級審稿制度,每天爲各類文圖稿件進行二審是我的基礎工作。”吳華介紹道,此外視頻新聞、新媒體稿件也有相應的審覈程序和總監“把關”。

這只是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完善體制機制的一景。

一線“融活”全媒 五級聯動基層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成效初顯

工作人員正在使用全媒體資源平臺上傳稿件。張婷攝

“爲確保中心掛牌即可正常運行,我們結合區情實際,積極謀劃,對中心組織架構、場地建設、人員配備、制度制定等相關工作進行詳細安排部署。”觀山湖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融媒體中心負責人鄒玲介紹,中心掛牌之前就已按照規劃的科室職責進行初步劃分,指定專門負責人初步制定相關制度機制,並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招攬專業人才充實力量,爲中心正常運轉調度鋪好“軌道”。

目前,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一辦五部”組織構架搭建完成並已正常運行,爲各部門各司其職、協作共進提供了齊備的硬件、軟件條件;同時,通過“雙軌制”、區聘制等方式新招錄人員20人後,中心幹部職工人數已達32人,人員力量得到大力充實。此外,融媒體中心完成了考勤、採編流程、例會、採訪對口聯繫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高效順暢。

優化工作方式 運行提速換擋

如何實現從“融合”到“融活”的轉變,是中心運行以來一直在積極探索的問題。

一線“融活”全媒 五級聯動基層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成效初顯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採訪風采。楊靖攝

“以前我專門跑電視新聞,稿件以時政、民生等傳統報道爲主,是個傳統的電視新聞工作者。”該稿件原作者、區融媒體中心採訪部記者楊靖說,自從區融媒體中心啓動運行以來,他和戰友們在單位領導的帶領下,積極創新工作思維、優化工作方式,依託“中央廚房”指揮調度平臺,通過“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方位覆蓋”的模式,在同一次採訪中,同時採集視頻、文字、圖片、同期聲,並分別製作成爲適合各媒體平臺刊登的稿件,以滿足不同讀者受衆的閱讀需求。

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思維最直接的成果,便是工作效能的提升。據初步統計,自3月下旬掛牌運營半月以來,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已安排外出採訪40餘次,製作短視頻6個、宣傳片1個,採寫內外宣稿件超60條,內容涉及時政、招商、就業、教育、安全生產、清明祭掃等;在區“兩微一端一抖”推送稿件390餘條次,並擇選優良稿件推送至澎湃新聞、今日頭條、騰訊貴州、貴陽網等平臺。

一線“融活”全媒 五級聯動基層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成效初顯

工作人員正在介紹“觀山湖觀天下”手機APP和中心組織架構。張婷攝

工作效能的提升讓區級媒體的生產能力、聚合能力、傳播能力和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爲加快構建融爲一體、合而爲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注入了強勁動力。

延伸服務觸角 擴大宣傳效益

如何“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高、傳得更深入”,如何更好地“引導羣衆、服務羣衆”,如何實現“羣衆在哪裏,黨的聲音就在哪裏”。這是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過程中多次討論的問題。而融媒體站,便是這個問題的最佳回答。

筆者在世紀城社區融媒體站看到,當站內端口成功接入區融媒體中心後,融媒體站工作人員可直接與中心指揮調度人員進行現場連線,還可針對緊急採訪報道、培訓、會議等進行實時溝通。“通過專業人員的介入和‘中央廚房’對社區融媒體站的全面開放,解決了我們基層宣傳人才專業性不足和社區融媒體平臺運行的問題,擴大了我們的信息源和傳播渠道,我們好的視頻、圖文等信息可能會被區級、市級甚至省級的融媒體平臺採用,讓基層宣傳有了更寬廣的舞臺。”該媒體站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融媒體站是區融媒體中心的素材採集庫,各種視頻、圖文信息上傳到區融媒體中心的‘中央廚房’後,由中央廚房統一加工和調度,實現一次採集,多次多平臺發佈。”鄒玲說,融媒體站是融媒體中心省——市——縣——鎮(社區)——村(居)五級聯動“關鍵一環”,打通了新聞傳播的“最後一公里”。

一線“融活”全媒 五級聯動基層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運行成效初顯

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指揮調度中心。張婷攝

目前,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按照移動優先、載體多樣、覆蓋廣泛的宗旨,通過“中央廚房”一線融通、五級聯動,進駐澎湃新聞、今日頭條、抖音、微信、微博、廣電網絡信息等媒體平臺,積極構建新型輿論陣地;同時,在“觀山湖·觀天下”微信公衆號上開放端口,納入各社區和職能部門的公衆號,形成主輔配合、各有特色、融合互動、相互支撐、上下互通的微矩陣,全力打造觀山湖區“新聞+”服務平臺,“融爲一體、合而爲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 相關新聞:觀山湖融媒體人的心裏話

新媒體部總監雷然:

融媒體時代依然內容爲王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媒體人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從傳統媒體到融媒體,是一次重新認識和經歷的過程。乘上觀山湖區“融媒體”這艘在碧海中揚帆的大船,我們需要在全新的媒體運作中找準定位,進行自我變革。

新鮮的血液,爲“融媒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推進媒體融合,需要依託一支年輕有爲的新聞隊伍。隨着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的深度融合,以往單一的媒體競爭力將變爲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對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隨着“兩微一端”及新媒體傳播矩陣的建立,主輔配合、融合互動、相互支撐、上下互通的微矩陣形成。這樣一來,可撬動網絡傳播要素、渠道資源,實現同頻共振、多次傳播,在擴大宣傳力度和覆蓋面的同時,也增加了日活躍率和用戶粘性。

“中央廚房”是這艘大船的船舵。這個集移動採編、內容管理、終端分發、傳播效果分析、輿情監管等多功能系統於一體的智能指揮調度工作平臺,可實現在一個平臺上完成所有媒體新聞產品的內容加工、生產、發佈,並對傳播效力進行追蹤,形成採編發聯動、無縫銜接機制。

接下來,我們需要在“創新”上做文章,強化創新思維,以“內容爲王”,進一步樹立品牌,拓寬受衆,擴大影響力;還需要在“服務”上做文章,主動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服務種類的需求,讓產品更加本土化。

記者羅飛宇:

重新出發 從“心”出發

在新聞宣傳崗位幹了8年,然而,在融媒體中心裏,我還是一個“新人”。

從事新聞宣傳的這些年,我主要從事圖文采訪工作。作爲一名基層“宣傳員”,過去更多的工作重心是在傳統媒體領域。完成區內各類會議、活動的採訪,積極策劃採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稿件是我的工作重點。從今年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掛牌成立之日起,我隨着單位的成長而成長爲融媒體記者。

目前,我主要負責中心採訪部記者調度和相關採訪工作。現在的採訪部已不再是當初三四個人的採訪部,隨着中心架構的逐漸完善,採訪部發展到有圖文、視頻記者12人。除了以往的圖文采訪以外,我們也將承擔起各類視頻採訪任務。

工作模式的轉變,讓我印象最深。

具體工作中,我們按照“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方位覆蓋”的模式和“移動優先”原則,根據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在一次採訪中,同時完成文字、圖片、視頻的採集製作工作,同時滿足多種受衆閱讀需求,不斷提升新聞傳播效果。區級媒體的生產能力、聚合能力、傳播能力和服務能力,正在“融合”中不斷迸發出生機與活力。

站在新的起點,既有對過去的傳承,也有對創新的探索。我將立足新的工作要求,用心做好本職工作,爲單位“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用,打通新聞傳播最後一公里”貢獻積極力量。

主持人葉舒:

主持人需適應新傳播方式

自加入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這個團隊以來,我一直不斷尋找融媒體主持人的定位。在近段時間的工作中,開始慢慢了解到主持人在融媒體與傳統媒體中的區別。在大家以往熟知的傳統媒體中,主持人是橋樑、紐帶,僅執行主持人崗位的本職工作。而融媒體的出現,要求主持人適應新的傳播方式,主動改變表述方式和思維定式,將有聲語言的傳達變得更加有活力,更具時代感。

在融媒體時代,思想水平和人文素養決定了主持人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去折服觀衆。我將不斷學習知識,不斷汲取營養,在理論和實踐中探索和創新,在學習中不斷豐富和提升,力爭成長爲一名融媒體時代合格的主持人。

編輯楊彥盈:

實現更豐富的思想交流

近半個月來,工作環境的變化讓身爲新媒體編輯的我感想多多。融媒體中心引進了更多專業融媒體人才,充實了新媒體編輯隊伍,大家分工更明確,有更多創新的想法交流。

眼下的融媒體格局,更利於工作間的溝通碰撞。編輯部、多媒體制作部在融媒體中心一起辦公,這裏兼具調度室、會議室、辦公室功能,顯示大屏上動態呈現新聞內容的策採編播發進程,還可召開新聞採編策劃會,就選題進行充分討論,統籌安排如何採集與分發……互相交流工作事宜變得更加便捷。

另外,聚合平臺的管理更高效,內容分發的渠道更多元化。從前,我們只有兩微一端發佈平臺;現在,通過“觀山湖·觀天下”APP開發升級,設置了新聞、直播、點播、“e享福”服務等板塊,每天信息全面分類整合,在不同板塊即時推送,讓信息適時反饋,打造爲全區信息發佈、服務民生的第一平臺。區域內的羣衆依託一個app,即可實現足不出戶知天下、一部手機萬事通。

記者張婷:

“融”動力鞭策我前行

我從事新聞工作已有兩年多了,現在是觀山湖區融媒體中心採訪部記者,從事新聞採編工作。在傳統媒體轉變升級爲融媒體時代的關鍵期,融媒體中心的成立,對於像我這樣的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

區融媒體中心成立之前,我作爲區新聞中心的採編人員,只需按照上級要求拍好照片、採寫好稿件,宣傳好黨的綱領、路線、政策、方針,傳遞好人民羣衆的殷切期盼就行,不必考慮視頻拍攝和主持出鏡等工作。但隨着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工作者必須能寫、能說、能拍、能編、能策劃、能經營。新的要求給了我壓力,也給了我學習的動力,鞭策我在工作中學習更多專業技能,勤練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進一步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學習中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