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1905電影網專稿國慶檔鉅製《攀登者》的海報上,印着這樣8個字:爲國登頂,寸土不讓。

近100年前,《紐約時報》問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爲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峯,馬洛的答案成了電影中登山隊員們的口頭禪:“山就在那裏。”如今,山還在那裏,“登珠峯”卻早已不似曾經那般神祕,只要有資金、設備、團隊支持,普通人也能揭開她雲縈霧遮的面紗一窺其脫俗絕致的面容。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如果不拋開現代語境,或許很難理解“完成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所包蘊的時代意義,很難理解“爲國登頂,寸土不讓”背後沉甸甸的歷史分量。

20世紀50年代,我國與尼泊爾存在領土分歧,中方提出以珠峯頂端爲國境線,尼方卻堅稱整個珠峯都位於尼泊爾境內。幕後自然有複雜的政治交鋒,臺前匯成一句通俗的質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麼能說是你們的?”

而在那時,“珠穆朗瑪”這個名字甚至都不爲世界所認可,它叫“埃弗勒斯峯”——由最早組隊登頂的英國掌握命名權。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特定背景之下,我國第一次登山行動便被賦予了無上莊嚴的國家意義。登頂珠峯,是在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力量與高度,是在爲當時成立10週年的新中國獻禮,更是在宣示領土主權。

箇中曲折難以言喻——中蘇關係惡化,原本合作的蘇聯退出;當地局勢不穩,登山隊人人配槍;天氣莫測加之經驗不足,登山隊員歷經氧氣耗盡、24小時斷食、手腳凍傷壞死等等生存極限……

但在那個“爲國爭光”的榮譽感大於一切的年代,四位英雄揹負着舉國期盼與集體使命感,紅旗下宣誓、懷揣主席像,終究克服萬難讓五星紅旗在雪峯頂端迎寒飄揚,1960年,中國登山隊完成了屬於全人類的壯舉。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這段故事在電影《攀登者》裏得到濃縮還原,作爲電影開場,將觀衆瞬間拉回了那個屬於紅色與熱血的年代。

半個世紀過去,作爲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重點影片,《攀登者》選擇了勇攀珠峯的題材,集結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等實力演員,徐克監製,阿來編劇,自前期預熱起就備受矚目。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如前所述,“爲國登頂”本身的意義就描摹好了本片恢宏的底色,能將這段傳奇在今時的大銀幕上重現,讓當代的觀衆自發去了解那批登山英雄,《攀登者》的價值就會得以凸顯。比如有網友發掘出,張譯所飾演的人物原型在現實裏因爲凍傷,切除腳掌的部分比影片更觸目驚心,比如多家媒體都對胡歌飾演的人物原型做了報道,用一雙假肢登上珠峯的夏伯渝無疑令人動容。

除了這重天然具備的現實意義,《攀登者》還再次開拓了中國電影的題材類型。主演吳京表達了他在拍《流浪地球》時就說過的觀點:“如果能夠開創一個新的類型,就是你最大的成功。能拍出來,就已經贏了。”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大部分同類電影都面臨如何拉近與觀衆距離的問題,即如何排除刻板的印象、讓更多人真正愛上“主旋律”?《決勝時刻》選擇展現更接地氣的領袖,《我和我的祖國》選擇模糊事件本身轉而敘述背景裏的人,《攀登者》同樣給出了嘗試的答案——採用完全商業片的拍法,去融合主旋律的氣質。正如《戰狼》系列曾經做到的那樣。

因此看上去意義更重大的1960年登頂僅作爲片頭的引子,敘事主體對準了1975年的二次攀登。有了15年的時間跨度,愛情的矛盾與釋放、人物的變化成長、兩代人的精神傳承才得以合理地鋪開。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攀登者》將大量筆墨花在了兩位領銜主演的感情戲上,吳京與章子怡牽手交付定情信物的一幕直到結尾仍有閃回。這份情感與國家情懷相連,也在最後一次攀登時,以電臺連線的方式落下悲劇的終音。除登山的激昂之外,影片爲觀衆的情感宣泄提供了另一個柔和的出口。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強大的卡司保障了表演全程在線,吳京和章子怡的發揮純熟老練,井柏然、胡歌等年輕演員也可圈可點。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張譯,他飾演的曲松林是全片心理變化最大的角色。1960年因攝影機丟失沒能留下證據,自責與不甘讓他起初觀點冒進,隊員犧牲後又轉而保守求穩,張譯拿捏好了兩個極端之間的過渡。要知道曲松林大部分時間都在山下的大本營裏負責謀劃指揮,本不容易出彩,張譯卻充分賦予了角色表演張力,現在的他只缺一座影帝獎盃來證明自己。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1975年再次挑戰珠峯,重組的登山隊吸收了不少新鮮血液,這給了電影塑造羣像的可能。井柏然、胡歌的角色身上各有可挖掘的故事,的確讓“攀登者”形象的意涵更爲豐滿。尤其是片尾彩蛋裏,成龍客串登場,當他以一雙假肢踏上隊友們曾努力過的路途,親身證明“山就在那裏”的承諾時,“攀登者”的精神傳承無疑得到了最大化呈現。

《攀登者》:商業片邏輯融合主旋律 拍出來就是贏

此外,《攀登者》還加入了大量動作戲份,吳京飾演的隊長方五洲能背頂冰柱、極限跑酷,或許略顯脫離真實,但的確符合商業電影的邏輯。動作場面也常和登山隊遇到的危機相混合,風暴、雪崩、冰裂等等困境在登山途中都未缺席。特效加持之下,影片製造了充足的緊張感,每一次的危機與化解都扣人心絃。

按照劇情設置,1975年登山隊用了足足三次才成功登頂,意義同樣不凡:首次讓世界認可了中國測量的珠峯高度。現實裏,最難翻閱的“第二臺階”巖壁上,留下了爲後世無數新“攀登者”提供便利的“中國梯”。

正如影片所展現,家國情懷、攀登精神,這些從來都存在於中國人民的血液裏,未來亦將繼續流淌、繼續沸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