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中国足协几乎年年都要推出新政,从财务准入、转会到青训培养,足协试图从各方面对职业联赛施加影响。如今三年过去了,足协的一些政策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例如强制让U23球员首发出场,帮助中超涌现出了韦世豪、杨立瑜、黄紫昌等一批新生代;但是还有的新政,不仅作用不大,甚至沦为废纸一张,毫无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足协最没用的规定:被俱乐部当废纸,已无存在必要

这个堪称最“废”的新政,就是规定本土球员转会费不得超过2000万,否则要征收转会调节费。众所周知,2017年之前的中超转会市场堪称疯狂,本土球员身价直逼两亿大关。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局面,足协慌忙推出一纸规定:外援转会费超过4500万、内援超过2000万,需要俱乐部缴纳高达100%的调节费,俗称“奢侈税”。

足协这一“重磅”规定推出之后,中超转会市场立刻变了风向。对于一些想引进大牌外援的俱乐部而言,规避4500万的调节费比较麻烦,因此仍出现了卡拉斯科、保利尼奥等身价超标的转会;但是内援市场上,别管多么大牌的球员,转会费一律到2000万“封顶”——多一分都没有。最著名的当属去年广州恒大引进韦世豪、刘奕鸣、何超、张修维、高准翼,身价全都是两千万;再往前推,北京国安2000万签下前延边核心池忠国,尽管遭遇不少质疑,但足协依旧收不到调节费。

足协最没用的规定:被俱乐部当废纸,已无存在必要

今年,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国安从泰达签下新晋国脚杨帆,竟然还“打包”引进了一名叫做李振秦的泰达梯队球员,价格都是2000万,完美规避了调节费。另有一家中甲俱乐部连签两名国字号球员,转会费总额至少一亿,但留下的转会费数字却依旧都是2000万元。即使国内俱乐部联手“做局”逃避调节费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足协却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足协最没用的规定:被俱乐部当废纸,已无存在必要

倘若局面得不到控制,影响的不仅仅是足协的“创收”。坦白讲,足协能不能拿到俱乐部上缴的100%调节费,根本不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而是目前中国足坛各种远远低于实际成交价的转会交易,已经严重损害了一些靠青训为生的俱乐部的利益。众所周知,国际足联在转会规则中有一条“青训补偿制度”,球员转会费中的一部分,将用来资助该球员青训培养阶段效力的俱乐部。但现在,足协迫使转会“账面”上的数字都降到两千万,对那些希望获得青训补助的俱乐部而言,简直是申诉无门。

足协制定的引援调节费制度,其实就像所有“拍脑袋”、“一刀切”的决策一样,只能满足制定者表面上的虚荣:本土球员身价从两亿降到两千万,岂不美哉?但现实却完全相反。除非足协未来能找到真正监管俱乐部财政收支的方法,否则,这种华而不实的“新政”,可以休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