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看电影,但凡宋朝的皇帝、官员出场,他们的帽子上两根长长的“翅膀”总是很抢眼。

小研检索宋代官帽,网络上铺天盖地信息,直指宋太祖赵匡胤是这种官帽原创“设计师”。

宋太祖 赵匡胤

据说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尊没卑。某天,赵匡胤见官员上朝交头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评论朝政”。

听起来让人觉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

提到这种长着长长翅膀的官帽,不得不说个故事

宋 寇准

宋朝某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私访。当他和一个老人家谈话时,老人家对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就故意说道:“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人家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宋朝的官帽叫“幞(fú)头”是从唐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并在唐朝基础上做了自己的改良。

宋朝高级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戴的多是交脚幞头。另外还有局脚幞头、朝天幞头、顺风幞头等

一、直脚幞头

直脚幞头又叫平脚幞头或展脚幞头,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所见的宋朝标准官帽

头戴直脚幞头的宋代官员

官帽的“长翅膀”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其实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的逐渐变长过程。

这种“ 官帽 ”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宋代正式文献中也依然直接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幞头后面打结的两个角,就是“长耳朵”的前身。

晚唐、五代的各种幞头脚,从短脚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翘冲天,各种夸张都有。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

几乎360度各种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

关于幞头,宋代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本就有很多论述,但在诸多宋代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直脚幞头是由本朝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

五代、辽、宋壁画绘画中人物戴展直幞头

各种宋代文献里面,也都记录了直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平施两脚,以铁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脚幞头。

敦煌五代时期壁画

脑补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个人都得前后左右距离1米以上,要不就会被帽子翅所误伤。正因为这个原因,到北宋中期,这两个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并不固定在帽子上。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二、交脚幞头

交脚幞头,顾名思义就是两脚相交,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

在中国古代,官和吏是不一样的。

宰相、尚书等,这都叫"官",而官身边的师爷、衙役等等,一般都被成为"吏"。官一般情况下是正规科举考出来的"政治家",吏是各级政府里面负责具体事务的公务员。

如果大家喜欢看《水浒传》,应该就记得宋江头上戴过一顶这样的帽子:

在宋代,吏一级别的"官员",一般都会戴这种帽子。宋江原本是山东省郓城县押司,押司就是吏一级别的公务员。

在宋代名画《歌乐图》中,就出现过类似的交脚幞头: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影视剧中的交脚幞头同《歌乐图》中的交脚幞头:

三、局脚幞头

局脚幞头,即弯曲的幞头脚,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的尾端卷起来,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状元、翰林学士等文官,比如当年著名的翰林学士包拯就特别喜欢。

四、朝天幞头

朝天幞头就是两脚直上,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折成两根平行朝天的电线杆似的,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各类官员。

五、顺风幞头

顺风幞头,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如同比目鱼,一边有两根翅,另一边没有翅。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一边下垂,一边上抬,就如同“∽”符号一样。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平民百姓。另外,我们还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戴着没有翅的幞头。

《迎銮图》局部,可见多种宋朝帽式

至于宋朝官帽用长翅膀防止大臣交头接耳这种说法,其实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认为平横的两脚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而《席上腐谈》被古人评为“词意多肤浅无稽”,说法“多附会穿凿不足据”,由此可见此说法多是后人的演绎。

至于附会到赵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编造演绎,切不可当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