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無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看電影,但凡宋朝的皇帝、官員出場,他們的帽子上兩根長長的“翅膀”總是很搶眼。

小研檢索宋代官帽,網絡上鋪天蓋地信息,直指宋太祖趙匡胤是這種官帽原創“設計師”。

宋太祖 趙匡胤

據說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某天,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評論朝政”。

聽起來讓人覺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實際上,這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提到這種長着長長翅膀的官帽,不得不說個故事

宋 寇準

宋朝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私訪。當他和一個老人家談話時,老人家對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出異乎異常的恭謙。

寇準感到奇怪,就故意說道:“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人家笑着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纔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宋朝的官帽叫“幞(fú)頭”是從唐代一直延續下來的,並在唐朝基礎上做了自己的改良。

宋朝高級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幞頭。至於低級吏員和皁隸,服裝較爲簡單,戴的多是交腳幞頭。另外還有局腳幞頭、朝天幞頭、順風幞頭等

一、直腳幞頭

直腳幞頭又叫平腳幞頭或展腳幞頭,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所見的宋朝標準官帽

頭戴直腳幞頭的宋代官員

官帽的“長翅膀”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誇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爲美,經歷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

這種“ 官帽 ”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爲“幞頭”或“折上巾”。

幞頭後面打結的兩個角,就是“長耳朵”的前身。

晚唐、五代的各種幞頭腳,從短腳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翹沖天,各種誇張都有。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幞頭,

幾乎360度各種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

關於幞頭,宋代的官方文獻以及文人筆記裏本就有很多論述,但在諸多宋代文獻中,沒有一處提及直腳幞頭是由本朝宋太祖爲官員而發明。

五代、遼、宋壁畫繪畫中人物戴展直幞頭

各種宋代文獻裏面,也都記錄了直角幞頭其實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平施兩腳,以鐵爲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這種平腳幞頭。

敦煌五代時期壁畫

腦補一下如果每個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個人都得前後左右距離1米以上,要不就會被帽子翅所誤傷。正因爲這個原因,到北宋中期,這兩個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並不固定在帽子上。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二、交腳幞頭

交腳幞頭,顧名思義就是兩腳相交,即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在上面交叉成“X 型”。

在中國古代,官和吏是不一樣的。

宰相、尚書等,這都叫"官",而官身邊的師爺、衙役等等,一般都被成爲"吏"。官一般情況下是正規科舉考出來的"政治家",吏是各級政府裏面負責具體事務的公務員。

如果大家喜歡看《水滸傳》,應該就記得宋江頭上戴過一頂這樣的帽子:

在宋代,吏一級別的"官員",一般都會戴這種帽子。宋江原本是山東省鄆城縣押司,押司就是吏一級別的公務員。

在宋代名畫《歌樂圖》中,就出現過類似的交腳幞頭: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影視劇中的交腳幞頭同《歌樂圖》中的交腳幞頭:

三、局腳幞頭

局腳幞頭,即彎曲的幞頭腳,就是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的尾端捲起來,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狀元、翰林學士等文官,比如當年著名的翰林學士包拯就特別喜歡。

四、朝天幞頭

朝天幞頭就是兩腳直上,即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折成兩根平行朝天的電線杆似的,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各類官員。

五、順風幞頭

順風幞頭,就是將兩根翅一起折向一邊,如同比目魚,一邊有兩根翅,另一邊沒有翅。另外也有人認爲是一邊下垂,一邊上抬,就如同“∽”符號一樣。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平民百姓。另外,我們還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戴着沒有翅的幞頭。

《迎鑾圖》局部,可見多種宋朝帽式

至於宋朝官帽用長翅膀防止大臣交頭接耳這種說法,其實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爲平橫的兩腳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

而《席上腐談》被古人評爲“詞意多膚淺無稽”,說法“多附會穿鑿不足據”,由此可見此說法多是後人的演繹。

至於附會到趙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編造演繹,切不可當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