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0多年前,古人如何成功架設瀘定橋?40噸的鐵索是如何運送到對岸的?

在甘孜藏族的瀘定橋,當年因爲一場驚險的戰役,而被世人所熟知。其實在康熙年間,它已經是西藏地區與四川地區最重要的物資交流通道了。當時因爲康熙改變了對外征戰的計劃,漢族與藏族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此地就成了漢藏兩族重要的物資交換通道 。但是因爲地勢問題,導致交通十分不便,給物資運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特別一些保質時期短的食物,常常因爲滯留問題而腐壞。

康熙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爲了加強在西藏的運兵速度,讓漢藏兩族能早日融合,他下達了一份修橋的聖旨。儘管是300多年前,但是當時的我國的橋樑建設技術已經遙遙領先其它國家了,這點從流傳下來很多的橋樑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所以瀘定橋的建議,肯定是當時的建造師結合了當地的地理環境,而設計的最佳方案。

要這樣一個地勢險要之處建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在材料的選擇就是一大難題,堅硬石橋無法坐落河牀,而木質橋又無承受長年累月的河流衝擊。因爲鐵索橋就由此產生了。根據資料記載,瀘定橋重約40噸,由14根鐵鏈與一萬多個鐵環建造而成。

要建成這樣浩大的一件工程,按當時的條件是非常艱難的,除去建造難度,材料運輸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這過程中有不少人因此命喪湍急的河流裏,後來人們想到另外一個更加安全的方法,那就是滑索的方式來承載物資,這樣既能提高運輸速度,又能保證人員安全。於是人們在兩岸邊澆灌鐵水,打下了固定鐵索的地柱。在衆人齊心協力的努力下,纔有了這座著名的瀘定橋,而後來因此受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