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完美的世界,和孩子一同前行,比起直面的纠错,他们更需要的是另一方面的认同和理解。

01

在高铁上看到一对父子。父亲一直跟儿子讲成功学,从马云、任正非讲到王健林,告诫儿子要好好学习,不能一事无成。

儿子开始在玩手机游戏,后来索性假装睡觉。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他在父亲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他们之间是隔绝的,父亲很急,像一团火,儿子冷淡,像一块冰。

这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痛。那个婴儿期,把你当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见他,为他出钱出力,操心着急,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他的世界你进不去,你的话题他不关心。

这种心理上的失去,比真正的失去,更让人无能为力。你明明还爱他,对他充满期待,却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没办法改变他,甚至你越用力,他离你越远。

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明明都是尽职尽责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爱”,害得很多职业女性对孩子说对不起,甚至辞职回家做全职太太。其实只有陪伴远远不够。如果你的陪伴像监狱和牢笼,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们容易将陪伴错误地理解为守护,其实陪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交流的质量。交流的质量好,陪伴一小时胜过守护10小时。

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02

林真理子的小说《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长圈传得很火,触痛了在教育上兢兢业业却走入死胡同的家长。

小说里的由美子是一个全职妈妈,对儿子寄予厚望,送他读不错的学校,上很贵的培优班,风雨无阻地为孩子送上热乎乎的便当。读高中的儿子翔,却厌学离家出走。

由美子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儿子?当翔第一次希望像一个成年人,好好跟母亲谈谈开始。翔告诉母亲,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只想当个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义凛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说——一事无成?开什么玩笑,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这样的人。你外公是医生,你爸爸早稻田毕业,就连你妈,也是上过大学的人……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

这方面,太多家长输在过分认真、三观太正上。

一个做儿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他13岁的女儿说:“我想自杀。”

他淡定地回答:

“活着确实辛苦。不过,青少年自杀是要上社会新闻的。大家都会猜测我们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妈虎爸。爸爸说不定连工作都得丢,毕竟我是老师。唉,又没办法跟人解释,我只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他认真的可怜样儿把女儿逗笑了。

后来女儿说,觉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说过要自杀,父母发疯似地骂他,他妈边哭边打了她一个耳光。

他女儿现18岁,跟他无话不谈。他很自豪,告诉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03

有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恋爱,离家出走了。找回来以后,跟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父母找我,委屈地说对女儿的教育尽心尽力,好话说尽。

我说你们的交流出了问题,她母亲睁大眼睛说:“怎么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说,要好好学习,嘴皮都磨破了。”

可这不是交流,是单方面的说教。真正的交流,是像最贴心的朋友一样: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纳。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大主角”意识太强,三观极正,永远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脸。甚至一激动,连“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种近于诅咒的话都说得出来。

孩子属于未来,而父母属于过去。教育的前提,是认同与跟随。如果他不认同你,你就没办法教育他。而想获得孩子的认同,你首先要认同你的孩子。

讲认同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有一个困惑——他的想法那么蠢,我也认同吗?

当然。

无论多离谱的想法,他愿意跟你讲,就是跟你亲,你唯一的选择是珍惜这种信任。

04

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想把一个欺负他的同学杀了。看他气得脸都歪了,我立刻说:“他这么坏,全班人都想把他杀了吧?”。

“妈,你太天真了,还有好几个女生喜欢他呢。”

“哇,怎么个喜欢法儿?”

那天的谈话,从他想杀人开始,到害羞地跟我说喜欢班里一个会唱歌的女生结束。

后来他跟那个欺负过他的男生成了朋友,自豪地宣布,掌握了跟爱打架男生相处的秘诀。

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脆弱不堪、阴暗不甘,是撒娇,试探,发泄,更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无数次心理地震,父母不能做他们的后盾,他们就会慢慢关闭交流这扇门。

少时,你不想听他说“混账话”,以后,可能就永远听不到他说真话了。

凡事讲三观,永远摆一副大家长脸孔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永远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少说一句,孩子就变坏。

可世上的事就是那么奇怪,你越担心他学坏,他越学坏。因为即使孩子,也讨厌永远被压抑、被定义。

就像《平民之宴》里的废柴儿子,当母亲坚定地认为世上只有一种成功、一种生活时,他的所有离经叛道,其实是为了向父母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其实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质,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

能放心大胆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阴暗面的孩子不容易变坏。他们相信爱,懂得爱,人生自然而然地向着光明那方。

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因为从父母那里,他们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气: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失去被信任的权利;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试,某一次成败定义的。

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马上就要39岁了,人生大概就真的过了一半。回想这半生的经历,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伯伯与阿姨的好心安排与收留让我有了对人生不同的目标和伸展,感恩在学校里看重我培养我的老师,感恩朋友们的眷顾,感恩领导在工作上的支持与教导,感恩徐先生娶我,感恩我的女儿让我体会到了身为人母的快乐。

12岁离家上中学,15岁离家上中专,18岁离家工作。离开家已经27年了,离家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了许多。回忆起在家的日子,父母的吵闹从未间断,我母亲不太会制造快乐,也不言欢笑,在我的印象中,她勤快能干,但总是在抱怨,一言不合可能就会把我或者我爸骂个半死,小时候好害怕她老人家的吼叫,长大了就觉得很烦很烦。

我的母亲,70年代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我看她后来的个性,断定她一定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儿,造化弄人,她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的这一生也许就除了在牌桌上有真正的快乐过,其余的大多数时间里,大概她都是在生气郁闷恨中渡过,我敢说,她这生没有怎么快乐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的父亲,一个老实又固执的没多少文化的人,无所不能,我有很多动手的能力,相信都是继承了父亲的这种品质。父亲,在我母亲的吼叫声中,他也变得在家里沉默不语,冷漠不问世事。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要背十数斤的鲜猪肉去一个代销店去,感冒了的我哮喘非常厉害,但我父亲没有因为生病而减轻重量,我一路走一路喘,喘得厉害时走不动了坐在路边锤胸,当时恨透了这苦逼的日子,一心想着赶快长大赶快离开这个让人厌恶的家。但是,我比其它小伙伴更快乐的是,我得到的更多,因为生计我可以穿得更漂亮,吃得更好,甚至我还能有一些零花钱。

长大了,我父母的关系还是那个样子,我很渴望回家,但每次回家都是不愉快,很厌烦母亲有事无事的大吼大叫,跟父亲说任何一句话时,都是恶言相向,看着老去的父亲,看着老去的母亲,他们这一生,打着为了子女好的幌子,却将不会好好说话的根种在了我们的心底,把最好的一面给了外人,而把最恶劣的一面给了亲人,他们都是彼此的不幸。

最近很多文章里提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我相信肯定会有,而且影响绝对不少。但后天的经历认知也能使我们改变。我的原生家庭里没人沟通,没人开玩笑,没人讲故事,在一起就是吵架愤怒冷战,我不想再重复这样的日子,看到太多朋友同学一家融洽有说有笑的画面,甚是羡慕,心中一片酸楚。父母的三观不合,三观不正,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孩子而言,一定是件酸楚的事情,而他们也许意识到,但却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言行。多么的可悲。

长大了,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在外打拼的日子,经历各种坎坷各种快乐,总算我都顺利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拥有了年轻人艳羡的一切。我自己深知不能放松,我要把我的家变成温暖的港湾,温暖我自己和家人,温暖照亮我的孩子。我要努力,而且一定要努力,为了孩子,一定要把原生家庭的关系处理好,让孩子有个快乐的成长环境,将来即使没有大的作为,能有快乐幸福的父母,有愉快的人生体验,一定是件幸福的事情。

扫一扫,我们在这里等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