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科使用退热药,因说明书剂量复杂,有些医生会将自己的「用药习惯」带进临床,彻底忽视「药物规格不同,同剂量的有效成分也根本不同」这一根本。临床用药时,也容易将有「退热成分」的「复合制剂」感冒药物当成单纯的「普通感冒药」使用,导致重复用药。

「发热」是儿科疾病中最长见的症状,「儿童退热药使用」可谓儿科医生基本功,但往往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错。

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下「退热药使用」的错误「姿势」!

1
「惯性」当「准则」,忽视药物规格
儿科使用退热药,因说明书剂量复杂,有些医生会将自己的「用药习惯」带进临床,彻底忽视药物规格不同,同剂量的有效成分也根本不同」这一根本。
如「布洛芬混悬液」,就有「100 ml:2 g」,「15 ml:2g」等规格。
但部分医生却将「惯性」当「准则」,这样的医嘱怎能不出错?
2
忽视复合制剂成分,易重复用药
儿童发热性疾病,除了「发热」,往往伴随着「咳嗽、流涕、鼻塞」等其他症状。临床用药时,也容易将有「退热成分」的「复合制剂」感冒药物当成单纯的「普通感冒药」使用,导致重复用药。
如下图中的药物,开医嘱时需注意不要与「退热药」连用。
3
激素不是「退热药」
视激素为「万能药」,一遇「高热」就习惯选用「地塞米松」等退热,这在目前基层医院的儿童门、急诊仍是较为多见的「不合规用药」。
需注意,201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糖皮质激素不能「单纯以退热」为目的,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使用。
而且糖皮质激素无抗菌、抗病毒作用,却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能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
另外,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不当的使用,反而会将小病变大病。
儿科用药体系复杂,「教科书」式的用药却总是赶不上临床疾病千变万化。
你需要的,是书上没有的临床实战经验!
—广告—
丁香公开课特邀
上海市儿童医院、华山医院权威专家精心打造
「儿科医生必备: 临床常用药物解析」

近百种儿科常用药物实例解析,系统梳理
不再为医嘱发愁!
30 节视频课程
首发特大优惠,限时仅需 288

提高个体化用药思维从这里开始,心动不如行动哦!
👇👇试听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