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14亿人口迅速进入战“役”模式,中国经济也被迫按上“暂停键”。尽管2月10日开始,各地开始陆续复工复产,但如何平衡复工与抗“疫”二者之间的关系,仍在考验着企业和政府的智慧。

疫情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周德文,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家的电话和微信,反映疫情对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和损失,反映企业对政府、政策的诉求,讨论疫中疫后企业重振的战略和种种现实问题。为此,周德文也深感焦急,屡屡发声、出谋划策。

2月20日,周德文接受大白财经观察采访时表示,“防疫是第一要务,恢复生产经营也是‘当务之急’。如不采取稳控措施,除了企业倒闭人员失业之外,部分较脆弱的产业生态一旦破坏,彼时很可能会无工可开。要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经济学家周德文:复工是当务之急,应采取稳控措施

(周德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白财经观察:和非典时期相比,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周德文:目前与2003年的经济形势大不一样。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经济刚刚走出通缩,处于上升通道,外部环境也比现在要好,疫情过后经济很快就在当年三四季度反弹。而此次新型肺炎疫情冲击正好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点: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外部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其次,与2003年相比,当前第三产业消费占比更高。2019年第三产业占比53.9%,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的经济贡献率为57.8%,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于2003年22.4个百分点。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大白财经观察:这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是哪些企业?

周德文:受伤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以及从事人员密集型、服务型的行业。工资、租金、利息、订单都要按期缴付,很多企业可能都撑不过两个月。调查显示,85%的中小企业账上资金余额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的企业只能维持2个月,超过6个月的仅占9.96%。

大白财经观察:很多人担心复工会导致疫情反复的风险。如何平衡防疫和促进经济?

周德文: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防疫是第一要务,恢复生产经营也是“当务之急”。要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大白财经观察:自2月10日各地陆续开始复工,至今已有一周。目前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程度如何?企业面临哪些困难?

周德文:目前看复工率并不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参与调研问卷的6422家中小企业中,截至2月14日,已复工企业仅占59.29%,39.13%的企业还需要2周甚至更长时间复工。

在我看来,首先复工难是一个问题。综合来看,多地复工条件具体包括防控机制到位、员工排查到位、复工申请程序、设施物资到位、内部防控管理到位、防控场所准备等几大方面。但就防控场所、防控物资两个方面,就熄灭了很多企业的复工希望,很多企业受限于各种复工条件无法复工。

大白财经观察:哪些城市的做法可以借鉴?

周德文:浙江是第一个在基层防控矫枉过正时率先出文件纠偏的省份。一方面,浙江的发病人数经常徘徊在全国第三,但目前尚无一例死亡病例,抗疫硬核。另一方面,浙江在复产和防控陷入两难选择时,浙江的“抢人”举动再次体现出了魄力和担当。杭州政府包专列,向疫情平稳地区开专列组织企业员工返程复工,首批免费。浙江义乌全力支持企业复工,直接给补贴,鼓励员工返义、到义求职,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宁波、绍兴、海宁等诸多城市均出台多项举措,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此外,浙江复工,通过疫情图、健康码、精密智控指数,实行精密型智控,有序复工。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大白财经观察:针对中小微企业面临很大生存困难的问题,你有何对策建议?

周德文:连日来国家多个部委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各地政府出台了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措施,对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援助。当然,各地政府在出台举措时要杜绝“花架子”,要切实解决企业的生产问题。

有了政策扶持,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企业积极自救。首先,对于当前企业面临的困境,提振企业家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其二,直面危机,疫情考验企业快速应对的能力。中小企业需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极尽全力地降成本,开源节流,组织员工达成共识,尽可能降低疫情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有条件的尽量在家办公或者远程办公,以降低疫情的影响。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积极通过网上洽谈、视频会议、在线签约等方式推进业务拓展。加强与上下游的联系,联合自救,资源整合,比如“共享员工”等新型运营模式不仅为线上企业解决了人工问题,也降低了线下企业人员失业的可能性,这种特殊时期的新模式为企业抱团自救打开了新思路。

其三,重视危机,积极寻找危机中的商机。疫情可能会带来货币政策的宽松和刺激政策的加码,企业应快速组织对这种政策导向的机会研究。每次大事件背后,都孕育着商机,这次也不例外:比如稳健医疗准确预估到重大疫情,动员口罩车间整个春节不休假,极大缓解了当地医疗物资奇缺的局面;《王者荣耀》在非常时期,光皮肤收入日入20亿;钉钉平台开启了在家办公模式,有可能成为继微信后的又一款国民软件。无人化、数字化、线上化产业的兴起,以及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和商业模式改变,都在带动本行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了整体经济的回升。

其四,在反思中自救,在自救中反思。疫情下,企业是否有弹性的业务架构,可灵活地做加减法,迅速有效地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既然无法预测突发事件就只能把握自己,如果企业的业务开展是以价值为中心,那么在疫情的倒逼下企业以价值链条的升级作为核心,不断调整、验证和改变,就能够迅速适应变化,赢得先机,更好地活下来。而这个不确定性正是企业的机遇,是企业真正成长的来源。

内容来源:大白财经观察

撰文丨谭丽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