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木蘭》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舉辦至第十一屆的“東方名家名劇月”也正式落下了帷幕。今年,共12臺15場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精品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匯聚了5位梅花獎得主、7位白玉蘭獎得主。

“東方名家名劇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爲指導單位,浦東新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澎湃新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至今已成功走過11年,是國內唯一以民族戲曲爲核心的成規模定期舉辦的民族藝術展演盛事。

第十一屆“東方名家名劇月”落幕,傳播戲曲不止在舞臺

《白羅衫》劇照,本文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一個月內展演12臺15場劇目,傳統與跨界搭配尋求新趣

今年的“第十一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希望讓更多年輕人進劇場,爲此提出“把傳統與跨界巧妙搭配,把戲曲藝術做新做趣”。

作爲新跨界的主打,張軍的《我,哈姆雷特》和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木蘭》的兩出戏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經典文化的火花碰撞,也是傳統戲曲吸引年輕人的新形式。

上海獨角戲傳承藝術中心的《老樹新花——經典薈萃展演》融合了一衆上海本地“笑星”,表現江南文化之精妙。上海滬劇院的《敦煌女兒》結合了紅色文化,創編先後修改了8次,不斷創新將敦煌守護人的正能量搬上舞臺。青年戲曲人劉欣然的京劇獨角戲《麥克白夫人》實現了戲曲和戲劇的對話,也是戲曲發展的一次嘗試。

第十一屆“東方名家名劇月”落幕,傳播戲曲不止在舞臺

《敦煌女兒》劇照

上海崑劇團和蘇州崑曲院雙雙來訪,是名家名劇月多年來爲長三角戲曲發展打造新平臺跨出的又一步。上海崑劇團《潘金蓮》由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梁谷音領銜主演,是其藝術生涯最後一次潘金蓮亮相,珍貴無比。蘇州崑劇院的《白羅衫》和《義俠記》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編策劃,傳統藝術煥發出當代魅力。

今年的演出有超過一半的劇目在開演前票房售罄,包括上海獨角戲傳承中心《老樹新花傳統滑稽戲薈萃》,上海崑劇團《潘金蓮》,蘇州崑劇院《白羅衫》《義俠記》,上海滬劇院《敦煌女兒》《雷雨》,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等,觀衆培養成效斐然。

進學校、走社區,戲曲傳承傳播不止在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屆名家名劇月除了聚焦臺上,更把眼光擴大至社會,促成藝術家們深入社區、街道、高校、企業等基層講解戲曲魅力。

其中名家名劇月在學校和社區進行了重點推廣。東藝與浦東新區教育局合作,向近22所中小學提供學生票,邀請學生們走進劇場觀演。

第十一屆“東方名家名劇月”落幕,傳播戲曲不止在舞臺

高校贈票儀式

在蘇州崑劇院的媒體見面會上,作家白先勇宣佈邀請包括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在內的上海七所高校中文系、新聞系學生免費觀看崑曲表演,爲戲曲在莘莘學子中埋下種子。演出正逢清明假期,同學們悉數到場,有些還從遙遠的郊區學校趕來。

藝術家們則在大學和社區,和觀衆面對面對話。崑曲王子張軍走進上海紐約大學,崑劇演員餘彬在同濟大學和浦東圖書館都開設講座,爲戲曲在高校的普及出力。滑稽戲演員潘前衛、京劇演員劉欣然、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員也都來到社區和觀衆分享藝術感悟。

此外,還有多位演員通過走進社區與機構,來到百姓第一線的地方與戲迷們零距離分享。走進浦東東明街道,上海崑劇團演員餘彬與浦東婦聯攜手開講浦東圖書館等等。

兩個月來,共有15場各類藝術普及的活動講座在東藝和浦東多個地方舉辦,吸引了近5000位觀衆參與其中。

依託“東方名家名劇月”這一平臺,東方藝術中心成爲中國戲曲的展現平臺,成爲全國戲曲院團在上海停靠的“文化碼頭”,助力上海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