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年後,爲了精確測定珠峯海拔數據,也爲了紮紮實實,清清楚楚證明一次中國人可以登頂珠峯,中國再組登峯隊衝頂,幾位15年前的老隊員帶着年輕隊員再攀世界之巔。她覺得,未必非得是登山運動員才需要攀登,其實,每個人都在攀登,攀登者精神屬於每一個人,「也許你一輩子沒有爬到過珠峯的山頂,但是你心裏一定要有一座山,不一定那麼高,但一定要有一個目標」。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珠穆朗瑪峯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峯,珠峯騎在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線上。上世紀50年代,關於珠峯的歸屬權,中尼兩國一直在談判,一直沒定論。

1953年5月29日,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尼泊爾嚮導丹增·諾爾蓋的幫助下,完成了人類首次登頂珠峯。

有了首次登頂,尼泊爾也有了底氣,開始叫囂:珠峯是尼泊爾的。中國人從沒登頂過珠峯,也沒能力登頂。

這個窩囊中國人不扛。中央決定:「登,必須登。」

登珠峯,難於上青天,對身體條件要求極高,這件事,只能由年輕人來幹。中國開始組建登峯隊。

尼泊爾人首次登頂後,英國人和瑞士人也從珠峯南坡成功登頂。但山勢更險峻的北坡,還從沒有人登過頂。普遍認爲,北坡登頂,可能性基本爲零。

準備工作開始後,說好攜手中國一起登頂珠峯的蘇聯突然變卦撤出,缺乏高山裝備的中國登峯隊舉步維艱,與此同時,印度也開始計劃登頂珠峯,從南坡上。中國決定從北坡上。一南一北,競賽開始。當時中蘇決裂,蘇印友好。尼泊爾重壓未解,印度又來加碼。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1960年3月19日,一幫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年輕人來到珠峯腳下。這214個人,就是中國登峯隊。

214人裏,登峯隊員有八九十個,剩下的都是保障人員,提供氣象、醫務、通訊、後勤等保障工作。

登峯隊在正式突擊峯頂前,先展開了三次適應性行軍。

第一次和第二次行軍雖有艱險,但還算相對順利。第三次行軍要衝8300米,行軍途中,登峯隊遇上風暴,隊員們需要爬在地上才能不被吹跑,兩個小時內,隊員們就悉數凍傷,通訊設備也因氣溫太低而出現故障,全面失聯。

危在旦夕之際,一個隊員發現一條冰縫可以站人,大家躲了進去,熬了幾個小時,才熬走風暴。

連番磨難下來,身體能頂住繼續想上爬的人已經不多了。5月3日,有四人爬到了8500米的高度,建立了最後的突擊營地。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第三次行軍雖然超額完成了任務,但隊伍損失也異常慘重,之前的第二次行軍,年輕隊員汪磯發生嚴重的缺氧反應,搶救無效犧牲。第三次行軍,又一位年輕人邵子慶也離大家而去了。

經隊醫檢查,全隊有34人凍傷,所有醫護人員連軸治療,依然難以應對,最後直接從日喀則第八陸軍醫院派來一個醫療組,才得以控制。持續減員帶來的沮喪情緒開始瀰漫,禍不單行,隨着氣氛一起惡化的,還有天氣。

離登頂目標越來越近了,登峯的好天氣也馬上就要結束了。雨季一來,最壞的結果,得再等一年,來年再戰。誰也等不起。

一場誓師大會後,由王富州、劉連滿、屈銀華、貢布組成的四人小隊開始發起最後的衝擊。

在8680米-8700米之間,他們遇到了一個4米高的近乎直立的巖壁,難以攀爬,連續跌落。這個巖壁是通往頂峯的最後一道門,也是一道鬼門關。最終,消防員出身的劉連滿想到一個辦法,搭人梯。

他蹲下,讓隊員踩着他往上攀。屈銀華先上,他脫掉全是釘子的登山靴,又脫掉過滑的鴨絨襪,只穿一雙薄襪,踩着劉連滿往上爬。

凍了一個多小時,屈銀華的腳趾和腳後跟被徹底凍壞。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4米的巖壁,耗了他們三個多小時。上了巖壁後,劉連滿體力不支,難以行進。大家將他安置到一個避風處,給他留了氧氣,準備返程時回來接他。剩下的三人,沒有退縮,奮力向上。

1960年5月24日夜裏,頂着缺氧、高寒、飢餓的三個人,在黑暗中走了兩三個小時。走着走着,王富洲問貢布,到了沒有。貢布說沒有。又走了一會,王富洲又問,貢布說,「到了,沒地方走了,再走就下去了」。

水米沒打牙,連續攀爬19個小時後,他們登頂了,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峯。

那是凌晨4點20分,三個已經接近邊緣狀態的人,站在一片漆黑的地球之巔,身體極限到興奮不動,沒哭,也沒笑,只在心裏高興。此次攀峯登頂,全程歷時兩個多月。

上山前,王富洲的體重是160斤,下山後只剩101斤,掉了52斤的屈銀華更慘烈,他被凍壞的十個腳趾和腳後跟被全部切除。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第二年,中國和尼泊爾在北京簽訂「中尼邊界條約」,條約規定,珠穆朗瑪峯北坡是中國領土。

由於是夜間攀登,這次艱難的登頂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也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15年後,爲了精確測定珠峯海拔數據,也爲了紮紮實實,清清楚楚證明一次中國人可以登頂珠峯,中國再組登峯隊衝頂,幾位15年前的老隊員帶着年輕隊員再攀世界之巔。他們直面生死,勇攀高峯,最終成功測得珠峯高度爲8848.13米。

作家阿來被這追夢的故事所震盪,他一直在積累關於當年登峯隊的素材。去年他和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見面,聊起了這個故事,二人一拍即合,決定拍成電影。

同樣被這個故事打動的,還有導演李仁港,和一衆演員,吳京、胡歌、張譯、章子怡因爲這個心中有山,就往上攀的故事,走到了一起。

電影講的是攀峯,拍電影的過程,也是攀峯,且難度一點也不比登珠峯低。

爲了呈現更逼真的效果,劇組五百多人每天都在最冷的環境裏拍攝,困難重重,險象環生,很多劇組人員都在拍攝中受了傷。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演員們進組前都接受了專業的登山培訓。吳京在正式開拍前,先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崗什卡雪峯體驗了半個月的登山生活。一到崗什卡,他就感冒了。他帶病,頂着高反嘗試衝頂,接連失敗。失敗之下他收穫了特殊寶貴的表演經驗和心理狀態。

吳京之前就有腿傷,拍《攀登者》時,他需要進行大量的攀爬動作,不斷地摔倒、跪地。舊傷復發,因爲《攀登者》,吳京再次拄起雙柺。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章子怡在《攀登者》裏演一個氣象工作者,她在極端環境下全身心投入進去,研究從未接觸過的氣象專業,琢磨首次飾演的人物類型。

她覺得,未必非得是登山運動員才需要攀登,其實,每個人都在攀登,攀登者精神屬於每一個人,「也許你一輩子沒有爬到過珠峯的山頂,但是你心裏一定要有一座山,不一定那麼高,但一定要有一個目標」。

她說的其實就是一句話:人爲什麼要攀登,因爲心中有山。

解密!1960年中國人登頂珠峯,登完白登,不被承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