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關於科幻,關於生命,關於輪迴的電影,看完之後產生了很多的想法。01

在看電影《無盡》時,感嘆生命的輪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無休止的死亡再生,在外人看來是永生,但在自己看來是詛咒。

記憶最深的是裏面有一個人,他的輪迴時間很短,十秒鐘,十秒鐘能做什麼?站起,跑出,再站起,再跑出……永無停歇,毫無意義。

就像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一樣,上班,下班,睡覺,再上班,下班,睡覺,兩點一線活着的,而非生活。

看《前目的地》,想改變的最終會造成現在的自己,以爲改變了,其實就是那些改變造成了自己的現在。

雖然這是一部自己和自己發生了關係,自己生了自己,自己又殺了自己的故事,但我更覺得它是在塑造完整的自己。

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其實男女本是一體,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在補全自己雄性和雌性的部分。什麼是真男人,外表剛強內在柔軟,什麼是真女人,外表柔軟,內在剛強,雌雄同體不是生理上的意思,而是心理上的。

同時這個影片讓我思考如果我們打破時間這一維度,我們是否就可以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看《源代碼》,更是讓我看到拋去時間維度,我們有無數種可能,同時這也有空間的概念,在不同的空間維度,都有一個我,在進行同樣的事但也可能過着不同的生活,是不是因爲這樣所以我們在遇到某個人,某件事會有熟悉,彷彿經歷過的感覺呢?

看《身體》,讓我想到人死後真有靈魂可以存在嗎?我覺得它跟《源代碼》有點像,與其說存在的是靈魂,倒不如說是意識,身體不在了,意識還在。

想起之前看到的典故,莊子妻子死後,朋友惠子前來弔唁,卻看到莊子非但沒有傷心,反而“鼓盆而歌”,惠子很奇怪,莊子卻說:妻子剛死的時候也傷心,但仔細一想,這個世界上,原本就沒有這生命,別說生命,連形和氣也沒有,只有一個“無”。“無”生有,有了形和氣,然後有了生命。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更替一樣。生與死有什麼區別嗎?所謂生,就像人在旅途;所謂死,就像回到家裏。我妻子現在回家睡覺了,而我卻在這裏哇哇地哭喪,不是很搞笑嗎?”

這是從哲學的角度去看待了生死,超出人體的範圍,以更高的視野去看待生命。

而看紀錄片《我們到底知道多少》,讓我在這裏找到以上科幻片的根,來源於量子物理學,紀錄片用科學的角度解釋了科幻片出現的種種我們覺得神奇,燒腦的東西。

這樣看來,《老太啦啦隊》跟他們的風格大相徑庭,彷彿沒有任何聯繫,但看完一回想會覺得是以上影片的一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影片。

02

我們在看科幻片,在看什麼?看特效?看劇情?其實可以提高一個維度去看他們,就像我剛纔想到的那些,都是把他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繫起來。

也正如電影《超體》所說的,當我們的大腦潛能不斷被開發使用,我們就可以穿越空間,控制時間,感受萬物……

可是對於現在我們無法達到那一點來說,這些科幻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

我們先來看下《老太啦啦隊》講的是什麼。

罹患絕症的主人公打算在一個老年社區等待結束自己的最後的生命,但朋友的啓發讓她決定利用自己最後的時間組建一個老年啦啦隊。過程雖然曲折但最終她成功了,也打破了啦啦隊只屬於年輕女孩的教條思維,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

當生命還剩不到一年的時光,你會用來做什麼,還會有現在的煩惱嗎?

其實現在很多的煩惱,迷惑都是我們把自己停在當下的點,而我們用科幻片中那樣神奇的身體來看待現在的自己呢?

當時間不存在,你可以穿梭過去與未來,中間的點都會消失,只有起點和終點,或者都沒有起點和終點,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我們與自然是一體。

所以拉開你的視野去看待現在的自己,只要瞄準你想爲這個身體創造的那個終點,現在的點都很渺小。

你可能會說,但是如果選擇錯了,走錯了怎麼辦?

那我們再把自己抽離出來去看待當下的自己,在科幻片中有很多空間是多維度的概念。

就像《源代碼》展示的世界,我們存在各個空間,主角問博士:我難道不可以回去救他們了嗎?

博士說不行,他們已經死了。

但實際呢,他成功了,而且還獲得了新生,活在另一個空間維度裏。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想,選擇沒有對錯,都是一種活法,只要能對這個結果負責,就是一種人生。或許你的選擇讓你有這種結果,但另一個空間的你選擇了另一種,有另一種結果,但都是你。

或許你覺得有些雞湯或者瞎扯,但拉高自己看問題的維度,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不讓自己困在一個點裏掙扎,可能生活就有別樣的色彩。

以上僅是我的個人觀點哈~

作者:阿丹,個人成長諮詢師,一個極具洞察力的文藝女青年,研究個人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