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意識,就是以整體利益爲重,凡事從大局出發,在事關大局和自身利益的問題上,能以寬廣的眼界審時度勢,以長遠的眼光權衡利弊得失,自覺做到局部服從整體,自我服從全局,眼前服從長遠,立足本職,甘於奉獻。

說到顧全大局,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歷史上“以大局爲重,不計小嫌”的代表人物——藺相如。

不顧大局,就會“出局”,我們的眼光應當永遠服從於長遠

相信大家都知道《負荊請罪》的故事,說的是趙國的藺相如幾次奉命出使秦國,立下顯赫功勞,深得趙王的賞識與重用,被封爲丞相,位居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爲重,始終忍讓。後來,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團結一致,共同輔國,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當時一些諸侯國聽說這件事之後,都不敢侵犯趙國。

藺相如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以國家利益爲重的博大胸襟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坦誠胸懷,都在啓發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顧全大局,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難想象,假如當時藺相如和廉頗“內戰”,那麼就會“禍起蕭牆”,趙國會受到周邊諸侯國的夾攻,到時國將不國,又哪來家的安寧呢?

撥開重重的歷史煙雲,我們似乎可以看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將水患“治服”;孔丘周遊列國,推行仁政;三閭大夫行吟澤畔,問天叩地,投身汨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方誌敏不爲高官厚祿所動,含笑上刑場……這些人不爲名、不爲利,只爲了心中的大局。他們是國家的脊樑,他們的精神是中國急需的鈣質。魯迅說得好:“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我們需要的就是更多捨身求法的人。

不顧大局,就會“出局”,我們的眼光應當永遠服從於長遠

古代如此,今天也一樣,凡事顧全大局仍然是爲人處世的重要品質,是應該大力弘揚的傳統美德。以大局爲重,不計小嫌是一種難得的風度。有這種風度的人,心胸寬廣,不記私怨,不但能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擁護,往往也能幹出一番大事業。而那些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睚眥必報的人,必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爲人所不齒,也就很難有所作爲。

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優秀的人才,因爲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在做事的過程中,不能從大局出發而目光短淺,不能把握長期效益而損公肥私,從而鑄成大錯,造成嚴重的損失,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當今社會,從來不缺乏人才,但人們也不難發現,那些成就突出卻自命不凡的人在生活中屢屢碰壁,那些精明能幹而過於計較得失的人不爲朋友所接納。爲什麼這樣“有才華”的人在社會中不被接納和重用呢?因爲在領導者的眼裏,全局高於一切,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只爲自己或少數人利益着想的人,一個心中只有“我”而無“我們”的人,是永遠得不到領導者的重視的。不顧大局的人,到頭來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不顧大局,就會“出局”,我們的眼光應當永遠服從於長遠

真正優秀的人,他們不會急功近利,而是把個體遠大的發展目標建立在大局發展的基礎之上,時刻以公司整體利益爲重,把公司放在第一位。具備這樣統觀全局、服務大局優良素質的人,在贏得領導信任的同時,更能爲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莫大的好處。

我們想成功,就要有寬廣的胸懷,有長遠的眼光,從大局出發,不拘泥於眼前的枝節小事,以大局作爲判斷的標準。這纔是人生應有的格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