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瞭解,每門禮炮由三名炮手完成操作,此次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閱兵式的每一名的炮手在上炮之前每年要達到三百個訓練日的嚴格訓練,每天要在五米跑位上往返5000米,跪炮1000次,開栓裝填炮彈1000次,如此高強度看似繁瑣的訓練磨練的不僅僅是戰士們的體魄,也是對戰士們的心理素質一種磨練。按照閱兵儀式所需編制,生產廠方只能配3名技術人員跟隨,禮炮控制系統項目負責人屈彥東、禮炮機械維修師史慶偉、電路維護師張憲民,這三個人成爲本次閱兵慶典禮炮維護的保障人員。

本報記者 王雨璐  本報記者胡遠嘉攝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昨日凌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的56門慶典禮炮開赴實訓基地,進行實訓演練。

一個月後,2015年9月3日, 56門禮炮將以正陽門拱形門樓爲中心點,避開正陽門,坐北朝南呈“八”字形在正陽門和毛主席紀念堂間的小廣場上左右等距擺開。56門禮炮分爲兩組,在4分20秒內交替鳴放70響,寓意56個民族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每組28門禮炮同時鳴放爲一響,寓意着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走過的28年風雨歷程。

炮聲齊鳴的背後,需要多少人付出努力。禮炮生產方,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山西北方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方機械”),4個月內實現禮炮交付使用,保障直至慶典結束;168名禮炮戰士,每天跪跑、開栓、遞彈、裝填近2000次,風雨無阻。

訓練場的編外人員

在禮炮訓練現場,有這樣三個人是不穿軍裝的編外人員。

首批禮炮一到北京,北方機械的技術人員也跟着去了北京。按照閱兵儀式所需編制,生產廠方只能配3名技術人員跟隨,禮炮控制系統項目負責人屈彥東、禮炮機械維修師史慶偉、電路維護師張憲民,這三個人成爲本次閱兵慶典禮炮維護的保障人員。

禮炮戰士負責開栓填彈,實際的鳴放由人操縱禮炮控制系統實施。最後禮炮能不能鳴放,能不能齊響,關鍵在於控制系統與禮炮配合是否到位。這樣,通過聯調整個系統及時發現問題,成爲保障人員工作的重中之重。

發現的問題一般分兩部分,一是在禮炮機械上,二是在電路上。如果發現一個禮炮的螺絲鬆了,除了擰緊這個螺絲,其他55門禮炮所有的螺絲都要擰一遍。在上次集訓前兩天,他們在維護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爲了不耽誤集訓,三個人從早晨7點幹到晚上10點,因爲天黑光線不好,第二天又從上午8點幹到下午3點,纔將所有禮炮不合適的地方調整完畢。

一天磨壞一雙鞋

56門炮,每門配三個炮手,加上機動炮手以及牽引車司機,整個禮炮隊伍近260人。

從今年1月起,從各個部隊挑選組成的禮炮隊伍開始訓練,1-2月是基本動作,3月開始練操炮動作,到5月基本成形,6月禮炮交裝過來以後開始實物訓練,每天訓練長達11個小時。

如此高強度的訓練,受傷是常見的事,每個戰士的手被磨裂,佈滿繭子。烈日曬得他們黝黑髮亮,因爲出汗太多,每個人的襯衫都緊緊貼在身上,經常有戰士一天就磨壞一雙鞋。

24歲的袁毅是山西太原人,今年是他當兵的第5個年頭,這一次慶典也是他參加的首次閱兵式大典。爲了提高動作的熟練程度,袁毅和他的戰友們每天單個動作的操練次數大概近2000次,跪炮、開栓、遞彈、裝填,單計算從集合後到就炮後的往返距離,每天大概跑5—10公里。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禮炮兵正在演練遞彈動作。據瞭解,每名戰士都要嚴格訓練才能磨李練出整齊劃一的標準動作。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幾名禮炮兵在正在進行口號訓練。據瞭解,在禮炮中隊每名戰士除了強壯的體魄心裏素質也都需要經過層層選拔。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戰士們的面頰被曬出“白鬍須”據瞭解,這些“白鬍須”是戰士們帶帽子所留下的也是戰士們原本的膚色,由於長時間受到至外線的照射面頰與帽帶遮擋出形成鮮明的對比。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

作訓中戰士們的溼透的襯衣緊貼皮膚。據瞭解,由於擔任禮賓任務站軍姿是每名戰士的基本功,在夏季陽光照射下戰士們的襯衣5分鐘就已溼透。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訓練現場一名戰士的面頰出現許多汗珠,據瞭解,面頰掛滿汗珠已是家常便飯,但皮膚受到長時間紫外線照射出現過敏反應就需要休息不能正常的保障勤務這纔是是戰士們最擔心的。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進入閱兵訓練後每名戰士爲了遠處的指揮官方便識別戰士已糾正動作,每名戰士的帽徽處都別上了數字編號。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一名新戰士利用休息時間在自己的炮位上演練自己的動作。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

揭祕抗戰閱兵禮炮實訓基地 一個動作 戰士每天練近兩千次

一名戰士用眼睛觀察炮管內是否有激發後的殘留物。據瞭解,但凡禮炮激發後都會在炮膛內留下火藥殘留物。爲了保證禮炮始終處在最佳戰鬥狀態每次任務後戰士們都要對禮炮進行細心地保養。

歷史回憶

共和國禮炮部隊誕生於1937年1984年轉隸爲武警北京總隊,建隊32年來這支見證國家輝煌與榮耀的部隊造就了數百名禮炮尖兵,承擔了數百次迎賓、近百次慶典及預演任務。在禮炮部隊每次勤務都是追求完美的行動,禮炮的每一次鳴放都是以毫秒爲單位的精確計算,站位跑位精確到寸釐,車隊開進精確到分鐘。據瞭解,每門禮炮由三名炮手完成操作,此次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閱兵式的每一名的炮手在上炮之前每年要達到三百個訓練日的嚴格訓練,每天要在五米跑位上往返5000米,跪炮1000次,開栓裝填炮彈1000次,如此高強度看似繁瑣的訓練磨練的不僅僅是戰士們的體魄,也是對戰士們的心理素質一種磨練。

本年度9月3日抗戰閱兵式上,象徵着祖國榮譽與強大70響隆隆炮聲的背後將由這樣一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特殊的部隊完成。

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開國大典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在108門禮炮鳴放的28響炮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108門禮炮是從各部隊調集的日式 75毫米九四式山炮和當時山西生產的晉造36式山炮。

1984年35週年國慶慶典:對日本小山炮進行了必要的改裝,將鐵木製輪換成橡膠皮輪,將手輪制動擊發爲電動擊發,再就是對鏽蝕的炮身進行擦拭、刷漆,使之煥然一新,符合了迎賓禮炮的要求。這種禮炮,擔負迎賓任務不到一年。

1994年45週年國慶慶典:使用的是我國最新研製的94式慶典禮炮,這種禮炮由過去的炮手跪姿裝填改爲立姿半自動裝填,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考慮到在市區發射,周圍建築物較多,因此採用角度爲45度到55度的高射角。94式慶典禮炮還第一次讓笨重的炮架改爲可以摺疊,解決了禮炮藏儲運輸問題。此外,電打火,取代了手拉火;電腦控制禮炮發彈時機取代了人工計算。

2009年60週年國慶慶典:使用新型94式禮炮。將老式94式禮炮進行了加裝狀態顯示燈、加厚防盾、加大國徽尺寸、加寬輪胎等4項技術改造,使94式禮炮科技含量增加,造型更爲壯觀。據悉,經過改造的60門新型94式禮炮,將在國慶當天有56門分兩組鳴放60響,4門作爲備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