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 年 12 月 24 日《甲方乙方》上映,以 3000 万票房获得了 1998 年的票房冠军,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贺岁档的时代,中国大陆的春节档的开启者就是冯小刚。第一个吃螃蟹的成龙,让电影人看到了新商机春节档贺岁片这个概念始于香港。

2020年的春节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黑天鹅”。

因为疫情严峻,电影人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打碎了所有人的预期与希冀,但都由此指向了一个信念:生命面前,一切退位。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此次7部春节档电影《姜子牙》《熊出没》《囧妈》《夺冠》《急先锋》《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已全部撤档。

而只有徐峥的《囧妈》神反转,虽然撤档了,但是采取了将电影版权卖给字节跳动,给网友免费播放的操作。

在疫情困难的时候,给了很多出不去门的观众一点心灵的慰藉,不得不说徐峥的这波操作确实圈粉不少,很多网友纷纷说:“我们欠徐峥一张电影票”。

曾几何时,春节档变成了一个春节的固定节目,一家人在合家团聚之时,去电影院看一场乐呵,感人,逗趣的电影,联络家人感情,增加文化享受。第一个吃螃蟹的成龙,让电影人看到了新商机春节档贺岁片这个概念始于香港。80 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1981 年许冠文自导自演的《摩登保镖》上映,首次打出了「贺岁片」的概念,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 1500 万的记录,无疑给了同行极大的刺激,立下了「贺岁片」的标杆。

所谓春节档贺岁片,原本是为了恭贺新年,创作的欢乐、喜气的合家欢的电影。

因此从最开始都是以搞笑欢乐的喜剧片开始,像《八星报喜》、《福星高照》、《富贵逼人》等,都是 80 年代香港的经典贺岁片。

从片名和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喜气、福气的寓意,符合中国人对春节的美好期待。

到了 90 年代,香港的贺岁片就更有了合家欢的味道。

比如 1992 年上映的《家有喜事》系列,集合了周星驰、张国荣等一众明星,电影除了剧情轻松幽默以外,还有一种群星向观众拜年的感觉,这种模式也被日后许多贺岁电影所借鉴。

90 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是「双周一成」的格局,所以喜剧必然是首选。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贺岁档,就是无厘头周星驰和功夫喜剧成龙之间的竞争。

也正是因为贺岁档,让周星驰和成龙的电影更多的让中国大陆观众熟知,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这种风格大的电影更能吸引家庭各个层次的人员的喜欢,受众也就足够多。

第一个把贺岁档电影引进大陆的正是成龙。1995 年的大年初一,成龙的《红番区》在内地上映,拿下了 9500 万票房,位列当年第二,让内地观众首次见识到了贺岁片的厉害。

而成龙的成功,又给了一个水深火热的导演绝处逢生的希望。冯氏喜剧,成为春节档的大爆款,冯小刚绝处逢生纵横22年

1997 年 12 月 24 日《甲方乙方》上映,以 3000 万票房获得了 1998 年的票房冠军,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贺岁档的时代,中国大陆的春节档的开启者就是冯小刚。

当时贺岁片第一人冯小刚却正经历着一场危机,而正是危机中蕴含着希望成就了冯小刚。

参与制作的三部电影被毙,数千万投资打了水漂,还背上了“投资黑洞”的恶名。

这是当时的冯小刚的处境,要不是韩三出谋划策,给冯小刚指了一个方向,可能我们现在就看不到那么多冯氏喜剧作品了。

最开始冯小刚是想给经典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拍一部贺岁片,结果效果不理想。

于是韩三平就给冯小刚出主意,拍个贺岁片。于是冯小刚就把王朔的小说《好梦一日游》拍成了电影。

这才有了那部在内地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甲方乙方》。

而《甲方乙方》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票房的成功,更因为它开启了一个电影营销的新模式。

首先,这是第一部导演不领取片酬而是走票房提成、风险共担模式的作品。

其次,这也是建国以来内地第一次专门为一个特定「档期」制作的作品,由此衍生出了贺岁档、国庆档、暑期档等多个概念。

尤其是其中那句「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台词,成为了一代人心里抹不掉的记忆。

从此,尝到甜头的冯小刚就开启了“冯氏喜剧”的模式,甚至一度独占春节档多年。

冯小刚也凭借着这部作品跻身一线大导演的位置。

很长一段时间里,贺岁档几乎等同于冯氏喜剧,直至 2005 年的《天下无贼》达到巅峰。

不过商业和喜剧上的成功也给冯导带来的困扰,他一心想要通过更具有深度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历史地位,谋求转型,于是在《天下无贼》后拍了《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更为严肃的题材,可惜的是效果最终没能达到预期。

后来拍《一九四二》更是在票房上惨败导致华谊陷入危机,最后不得不拍了一部《甲方乙方》的翻版《私人订制》用来还债。

在看到冯小刚的成绩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盯上了春节档这肥肉,渐渐地不仅仅是春节档,节日档,暑假档,电影的运营模式越来越向着节日化方向发展。

同时,电影节日化催生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看电影变成了一个约会、庆祝、交友的很好的方式。。从一家独大到百花齐放,春节档成了票房必争之地

冯小刚虽然因为一部《甲方乙方》暂时挽回了危局,但是毕竟当时大家春节过年,还都是一种走亲访友的情景,能走进电影院的也是极少数人群。

大部分观众是一二线城市,比较发达的地方,再加上当时地区经济水平限制,电影院的设置也是极少的。

而真正让春节档进入人们视线的是 2010 年上映的《阿凡达》。当年一票难求的情景是历历在目,太多人怀着好奇心想去看看潘多拉上星球上的奇幻世界,让《阿凡达》在短短七天内拿下了 1 亿票房。

从此越来越多的商人看到了春节档的商机,好莱坞大片也是轮番抢夺中国春节档的市场。

2012年春节档,《碟中谍4》和《大侦探福尔摩斯2》的上映,让国产片逊色不少。

2013年,“喜剧之王”周星驰携《西游降魔篇》卷土重来,拿下 12亿票房,登顶当年内地票房冠军,差点就打破前一年《泰囧》创造的国产票房纪录。

至此,所有电影公司都认识到了春节档的巨大潜力,纷纷涌入春节档市场。

而春节档的火爆,也源于春节年味逐渐淡漠,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满足,已不再于在春节的时候才会实现、穿新衣,吃美食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人们精神文化的空虚就成了电影春节档的成长的养分。

此后,人们渐渐的养成了春节阖家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也正好戳中了商家的钱包。从喜剧合家欢到科幻、灾难片,观众口味的变化也催生了影片质量的提高

虽然,贺岁档的票房一直在走高,自从 2013 年《西游·降魔篇》票房爆炸后,春节档的成了商家的必争之地。但是为了博票房,博眼球,却出现了一个相悖的想象。

票房纪录不断在打破,但是评分和口碑在直线下降。

这也就是商业片的弊端之处,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在文艺性上就会有所下降,在博得观众一笑之后,没有留下什么好口碑。

单纯靠顶流明星,绚丽的特效,有噱头的故事情节,在编剧、故事架构、悬念设置等电影最基本的要求上,出现了缺失。为了抢票房,而缺少对于电影内容的打磨和质量,这便让贺岁档电影逐渐的沦为了烂片行列。

从 2014 年到 2017 年,票房靠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喜剧和所谓的奇幻大片,但是评分高的作品寥寥。

电影人也开始反思,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丧失了电影最根本的初心。

于是,贺岁档电影渐渐的走向了反思之路,观众也逐渐清醒,好电影是什么样的,不是单纯凭借噱头去博眼球。

观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也就只有好的作品,才会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近两年的春节档,便是见证了好的作品终究会逆袭发光的。春节档撤档,云影院新模式是否会冲击传统影院模式?

2018年的《红海行动》成为了一匹大黑马,好口碑的传播,让吴京也火了一把。

没有太多的营销宣传,没有喜剧、科幻的夺人眼球的标题,而是一个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好故事。

观众的审美眼光和观影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会判断到底什么电影才是好电影,单纯的靠营销骗观众进电影院的方式已经不奏效了。

于是2019年的春节档也是重新上演一场逆袭大黑马故事。

《流浪地球》唯一一部高分,高票房的科幻片,在中国科幻片无论是从题材还是从技术上都落后于国外的时候,这样一部作品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希望。

相较于之前十分看好的《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从为了利益的商业贺岁档到《流浪地球》让中国人看到了科幻片的希望,高品质的电影的回归让商家更加清醒了。

贺岁片因为特定的播出时间,让电影投资者以为就一定要喜气洋洋,乐呵呵,却想到被一部灾难科幻片所打败。这也真实印证了,只有好电影才会赢得观众的认可,才会让观众愿意花钱进电影院。

随着手机的飞速发展,视频网站,运营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在手机端观看电影,在家用家庭影院观看电影。

而2020年贺岁档的集体撤档,给电影圈带来的震动无异于大地震。前期的宣传报废了,后期如果都选择卖了版权,线上看电影,那电影院是不是要关门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卷铺盖回家另摸出路了。

这个事情不是不能发生的,当院线电影满足不了观众需求的时候,必然会催生另一种观影方式的出现。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变化的,所有对于院线电影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观众不是傻子,不会总是被三两句营销骗进影院,做好质量,保证品质,为观众营造好的观影体验,创造居家、手机观影所达不到的体验,才会赢得观众的认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