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关节,也是最常发生损伤的关节,一旦出了问题,除了医生的手法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损伤部位、判断损伤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和评价治疗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膝关节X线解剖+解读+测量,超级详细。

膝关节X线解剖

膝关节X摄影标准

标准侧位X片要求:

①股骨内侧髁后缘与外侧髁后缘重叠,且投射管球与内外侧后髁的重叠缘垂直。

②最好能够清楚的显示胫股关节间隙与髌股关节间隙。

具体操作:管球从内侧向外侧投照,管球与每个病人膝关节的距离都应是一样的(图01)。

图01

首先在X光透视下调整冠状位的投射角度,使内外侧后髁的轮廓线大体一致且两者的最凸点在一个水平(如下面图02右中红色虚线所示)。

图02

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让病人将其大腿(股骨)内旋或外旋,从而使内外侧后髁完全重叠。因此,股骨前内侧髁与前外侧髁可以不重叠;而股骨内侧髁远端与股骨外侧髁远端也可以不完全重叠,如图03-图04。

图3

图04

图05是一个非常不标准的侧位X光片。从腓骨头的位置来看,这个片子中的股骨过于内旋了,导致内外侧后髁离得很远。

图05

图06这个图比图例05稍好一些,但是从腓骨头的位置来看,片子的外旋稍大。我们首先需要稍稍调整一下管球的投照角度,使内外侧后髁的轮廓基本一致,然后需要让病人适度内旋才能使内外侧后髁完全重叠。

图06

图07这个图基本上符合标准侧位的要求了。但是内外侧后髁还是没有完全重叠,因此病人再稍微旋转一点点就更理想了。

图07

图08~图11是几个完美的标准侧位X光片

图8

图9

图10

图11

标准正位X片要求:

①投射角度需近似与胫骨平台平行,以清晰的显露胫股关节,并使胫骨平台的前后缘重叠;如果不能同时保证内、外侧胫骨平台的前后缘都重叠,那么需要优先保证磨损较轻一侧胫骨平台的前后缘重叠。

②膝关节正位X光片应包括股骨的远端1/4和胫骨的近端1/4。

③可清晰看到内外股骨上髁最凸点;而胫骨髁间棘刚好位于股骨髁间窝的中央。

④胫骨近端与腓骨近端稍有重叠,而髌骨位于滑车沟稍上方且位于中线或中线的稍外侧。

图12是标准的膝关节正位X光片

图12

什么样的正位X光片是理想的:

最理想的是既可观察到明显的胫股关节间隙,同时又使内侧胫骨平台前后缘完全重叠(图13-图14)。

通常,标准侧位X光片需要在完全伸膝位、屈膝约30°位或屈膝90°位拍摄。

膝关节X线片解读

(一) 前后位片

前后位又称正位片。在此位上,股骨内踝形成的隆起较外踝明显,两踝的关节面一端稍圆隆。股骨关节皮质的厚度小于0.5mm,而胫骨的关节皮质常常稍厚一些。如果X线束与胫骨上缘 不完全成切线,可以看到一条椭圆线代表关节皮质的前后缘。髌骨阴影重叠在股骨阴影上,下缘距关节间隙1.5cm。

髌骨轴线与股骨轴线相对应。髌骨外缘不超过股骨外缘,若超出5mm则为髌骨外移。代表关节软骨层厚度的放射学上的膝关节间隙正常人为3-8mm,且两侧对称等宽,关节面边缘整齐光 滑,于股骨踝和对应的胫骨关节面之间最易测量。踝间凹和胫骨隆起的大小在不同的个体中有些差异。

胫骨小头位于外侧且明显低于膝关节水平腓骨小头的1/3-1/2间,与胫骨重叠。称为腓骨豆的一块小骨常常位于腓肠肌内(一般是外侧头),靠近它的起点,显示为5mm左右的圆形阴影重 叠在股骨外踝上。股骨的小梁形态主要取垂直方向,骨干皮质后于踝部皮质。

(二) 侧位片

由于股骨两踝的直径不同,其前缘和后缘侧位片上不能同时都重叠,故可看到两个阴影。内踝影像大,前后径宽,下面较圆。外踝影像较小前后径较短,下面较平,内踝关节面投影在 外踝下方。当后缘大致重叠时,每个股骨踝的1/4均位于踝上股骨干后缘之后。除非X线中心线直接穿过髌骨与股骨或者胫骨与股骨之间的间隙,否则关节间隙均因重叠的骨影而部分被掩盖。

髌骨与股骨踝之间的间隙宽约3mm。胫骨踝间隆起一般与股骨踝阴影稍有重叠,位于胫骨关节面中点稍后方。股骨后面有时可见到腓肠豆骨的小骨影。可根据需要拍摄不同屈曲位的侧 位片。屈膝45°位所拍侧位片,可见股骨内踝低而外踝高,外踝向前突。踝间窝宽而深,呈局限性透光区踝间窝上方的松质骨显示为骨质疏松区。腓骨小头骨质稀疏亦可显示透光度增强。

软组织正常X线影密度较骨组织低,膝关节因有丰富的脂肪组织衬托对比,在侧位片上显示软组织层次清晰,易于观察。皮下脂肪线、肌间脂肪线和关节囊外脂肪线均呈密度减低影。

髌骨上下各有一个脂肪垫,表现为局限性透光区,髌上脂肪垫呈三角形。膝关节后面经常可见到一条线样透亮黑影是由该阴影前面较致密的关节囊和关节后面的肌肉、肌腱之间的脂肪衬 托出来的。

(三) 髌骨轴位片

髌骨轴位片又称髌骨上位或下位片,对检查股髌关节甚为重要。此位上可看到斌骨关节皮质与其下方的规则的骨小梁形态;另外也是判断髌骨偏移或倾斜所必须得。常用的投影方法有Hughston摄片法,即患者俯卧位,屈膝45°X线片放于髌前,放射线从髌前下极平行于髌骨轴线投照;或用Laurin摄片法,患者仰卧位,屈膝30°位,进行拍摄。

1.髌骨外移:从髌骨外踝顶端引出一条与股骨踝连线的垂直线,正常髌骨外缘不超过该线,若超出5mm以上为异常。

2.髌骨倾斜角:股骨内外踝前缘连线与髌骨内外侧缘连线相交夹角正常小于15°,若大于15°则为髌骨倾斜。

3.髌股外侧角:股骨内外踝前缘连线与髌骨外侧面延长线相交所成角正常应开口向外侧,若两线平行或成角开口向内,则为髌骨向外倾斜。

4.髌股吻合角:股骨踝间角的分角线,与髌骨中嵴到股骨踝间角顶点连线、形成的夹角,后一条线应在前者的内侧,定为负值,夹角大于6°属于正常,写为-6°。若夹角小于6°或为正值(则该线位于分角线的外侧)均属异常,为髌骨外移;若大于11°为髌骨向外侧半脱位。

此外,髌骨外缘增生、内侧面囊性变、股骨滑车面的改变、二分髌骨、髌骨骨折等征象,也均可在此投照位显示。

(四) 应力位片

强力外展或内收用以检查内侧或外侧副韧带的状态。前、后抽屉试验位拍片,用以显示前、后交叉韧带有无断裂。比较站立位(负重状态)和仰卧水平位(不负重),以观察关节内外翻角度的改变 。如有变化,提示膝关节侧向松弛或不稳。

膝关节X线测量

股骨角

投照位置:单腿站立膝关节正位,球管距胶片120cm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长轴与胫骨长轴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下肢的弯曲度,此角的变化反应股骨、胫骨与膝关节变形及其程度。

股骨下角:

投照位置:膝关节伸直正位,以髌骨下方1.5cm处为投照中心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长轴与股骨内外髁顶点连线所成的外侧夹角

正常范围:75°~85°(平均81°)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膝内翻与膝外翻

胫骨内翻角

投照位置:站立膝关节正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胫骨近端及远端骨骺线延长线的垂线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下肢的弯曲度,此角的变化反应胫骨自身的弯曲,并常影响到膝外翻角。

髁角

投照位置:膝关节侧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干纵轴与股骨髁长轴之夹角

正常范围:90°~110°

临床意义:膝关节反屈时此角增大,测量该角有助于评价膝反屈的程度及手术治疗效果。

胫骨上角

投照位置:膝关节伸直正位,以髌骨下方1.5cm处为投照中心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胫骨长轴与胫骨上端关节面所成的外侧夹角。

正常范围:

男:85°~100°

女:87°~98°

平均:93°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膝内翻与膝外翻

股骨髁间角Ⅰ(Merchant法)

投照位置:如图,仰卧屈膝45°球管从头侧向尾侧与床面呈60°角投照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内髁与外髁关节面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138°

临床意义:股骨外髁发育不全时此角增大,用于判断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病情

股骨髁间角Ⅱ(Hughston法)

投照位置:如图,俯卧屈膝55°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床面呈45°角投照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内髁与外髁关节面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118°

临床意义:股骨外髁发育不全时此角增大,多见于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的病情

髌股适合角

投照位置:仰卧屈膝45°球管从头侧向尾侧与床面呈60°角投照

测量方法:如图,引股骨髁间角的平分线AO,再引A至髌骨最低点D的连线AD,测量AO与AD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16°(SD=11°)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髌股关节的适合程度,此角大于16°多见于习惯性髌骨脱位及半脱位,并有助于髌股关节病的诊断。

股骨髁间沟角

投照位置:膝关节侧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髁间沟底与股骨纵轴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34.0°±0.5°(26°~44°)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股骨髁上骨折时的移位程度,复位欠佳时此角增大或减小。

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法)

投照位置:仰卧屈膝30°,膝关节侧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并计算胫骨粗隆至髌骨下缘距离及其与髌骨长轴之比

正常范围:

男:1.01±0.09

女:1.06±0.12

临床意义:此值大于1.2时说明髌骨上移,小于0.8时为髌骨下移,髌骨软骨软化症及习惯性髌骨半脱位者多有髌骨上移。

髌骨位置的测量

投照位置:膝关节侧位

测量方法:如图,分别找出髌骨关节面中点A、股骨髁间窝上方骨疏松区中点B及胫骨上端后缘与腓骨相交点C,连接AB、BC,并过B做BC的垂线BD,测量ABD角。

正常范围:10°~20°

临床意义:此角大于20°为髌骨高位,小于10°为髌骨低位。根据髌骨位置的高低,可以判断韧带断裂后髌骨上移的程度。也可用于反应髌骨软化症与髌骨位置的关系。

髌骨指数

投照位置:俯卧屈膝55°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床面呈45°角投照

测量方法:如图,通过髌骨髁间嵴做髌骨横径AB垂线交于X,然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正常范围:男:15,女:17

临床意义:髌骨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大小不同,髌股关节不稳时多有内侧面变小,此值也随之变小

髌股指数

投照位置:坐位屈膝20°,膝关节侧位。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小腿平行投照

测量方法:如图,计算内侧髌股关节间隙宽度A与外侧髌股关节间隙宽度B的比值

正常范围:小于1.6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髌骨半脱位的程度,大于1.6时除髌骨半脱位外,还多见于髌骨软骨软化症。

外侧髌股角

投照位置:如图,坐位屈膝20°,球管从尾侧向头侧与小腿平行投照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股骨内外髁顶点连线与髌骨外侧关节面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夹角开口向外

临床意义:两线平行或开口夹角向内时为异常,用于评价髌骨半脱位的程度

胫骨髁后倾角

投照位置:膝关节胫骨侧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胫骨长轴之垂线与胫骨关节面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10°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胫骨变形所成的膝关节反屈。

胫骨骺线角

投照位置:立位双膝及小腿正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胫骨近端骺线与胫骨长轴垂线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

11~20个月,5.1°±2.8°

20~30个月,3.7°±3.1°

临床意义:此角大于11°时可考虑为膝内翻。胫骨骼线角/(胫股角-180)大于60%时说明有严重膝内翻。

膝关节侧方不稳的测量

投照位置:膝关节加压内翻及外翻正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膝关节内侧间隙或外侧间隙的宽度。

正常范围:小于8mm

临床意义:在外翻加压片上,当内侧间隙大于10mm时说明有内侧侧副韧带断裂,大于15mm时应考虑合并前十字韧带断裂。在内翻加压片上,外侧间隙大于10mm时可诊断外侧侧副韧带断裂。

胫骨平台角

投照位置:胫骨上段侧位

测量方法:如图,测量胫骨前缘延长线之垂线与胫骨平台关节面所成的角。

正常范围:14°±3.6°(7°~22°)

临床意义:用于评价胫骨变形所致的膝关节反屈。

综合整理自好医术、新乡医学影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