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了要捱打!”

爲何經濟高度發達的大宋王朝,320年的歷史爲何是一部捱打史?

欺負宋朝的有遼、金、西夏和蒙古,我們來分析這四個經常欺負宋朝的鄰邦。

北宋的最大敵人是遼國,這個遼國,在隋唐時期還屬於原始社會,只是中原地區戰火不斷時,漢族人民爲了逃避戰亂,才逃亡到契丹境內,也就是遼國境內,教會了當地人種地,促進了契丹經濟發展。

再看看女真人,也就是金人,在北宋末期公元1115年才建立起統一政權,當時不過是奴隸制後期。

西夏,党項族,在唐代以前,根本就是原始社會階段,過着遊牧和漁獵的生活,直到公元1032年才建立了歷史上稱爲西夏政權。

蒙古人,在北宋末期還處於原始社會,仍然以遊牧爲主。

宋朝的這四個鄰邦,應該說經濟發展水平跟宋朝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宋朝甩它們不止好幾條街,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毫不爲過。

當時的宋朝經濟有多發達?

首先,宋朝有發達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宋朝沒有經歷漫長的戰爭,建國不久,經濟就出現了高度發展。由於天下安定,北宋農民開闢了大量新農田,到了宋真宗時,全國開墾農田已經達524萬公頃。

農民的積極性當然是在政府的指導下激發起來的。北宋頒佈了《栽種法》,推廣新作物,給與政策指導和政策傾斜。宋朝的茶葉種植更是有很大發展。一年上繳給北宋政府的茶葉共計1.45億斤。

煤和鐵的產量全世界第一,宋朝時期的採煤技術非常完善和先進,1954年在河南鶴壁發掘的北宋晚期煤礦遺址,井下巷道佈局合理,照明、通風、排水、支架等設施完備。在宋代數百年以後,歐洲煤礦井下還不敢點燈,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挖掘。

不但農茶業,煤鐵水平據全世界領先地位,紡織業、陶瓷業、造紙業造船業在當時有的是世界獨一無二,有的是世界遙遙領先。

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京城開封汴河兩岸的商業繁榮景象。當時的杭州、揚州、落葉、成都都發展成了繁華的商業大都會。

另外據專家考證,北宋時期還出現了七八千個鎮集,說白了就是現在的集市,農貿市場之類。

經濟高度發達也增加了政府的稅收,宋太宗時期稅收總額是每年400萬貫,到了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時立刻翻了兩番,增加到了1200萬貫。

綜上所述,當時的宋代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市民社會,商品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

難怪後世調侃,澶淵之盟時北宋每年給遼國的賠款,相當於全國老百姓一年少喫1個燒餅等於4個銅板,對於北宋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

制度先進、經濟、科技發達,卻爲何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局面,老是打敗仗。

據史料記載:北宋與契丹打了81仗,只勝了1場,80:1,這太不着調了。

其實北宋是從後周演變過來的,軍事實力是有一定基礎的。

但是宋太祖黃袍加身的經歷讓他始終對武將忌憚,從宏觀上來看,一直施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導致了戰鬥力的削弱。

重文抑武是宋朝戰鬥力低下的背景和宏觀層面上的原因,而直接的原因缺少一個兵種。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場上的驕子,具有天然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戰鬥的機動性和衝擊力方面。

而這正是宋代軍隊的軟肋。

要想建立強大的騎兵,就必須養馬。在中國古代,能養馬的地方大致有兩個:一個是西北,一個是東北。

恰恰這片土地被遊牧民族佔領。朝廷必須首先奪回這兩片能養馬的地方纔能養足夠的馬,但是要想奪回這兩片養馬之地,沒有足夠的戰馬是不行的。

在內地養馬又與農業爭地,在長江流域養馬品種又不行。

所有這些,都讓北宋始終無法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所以,宋朝一直只擅守城,不擅野戰。

當然,城市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也對宋代打仗有巨大拖累,試想想,一旦打起仗來,邊陲城市的手工業作坊怎麼辦?不想讓它們變成一片廢墟,那就要儘量避免戰爭。

所以,宋朝就這樣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局面,始終打不贏遊牧民族。

宏觀原因是統治者的重文抑武,直接原因也就是微觀原因是沒有一支強大的騎兵。

這就是宋朝始終被暴揍的根本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