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歷史上曾經誕生過我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政策,這就是所謂的“平淮均輸法”,無論是從漢朝歷史來看,還是從後世的中華王朝來看,它都具有極其特殊而重要的歷史意義,但從整個西漢乃至後世的中華帝國時代來看,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法是失敗的。

公元前 118 年西漢王朝與匈奴的全面戰爭開始出現局部白熱化的狀態,隨着匈奴逐漸被西漢軍隊戰略壓縮在漠北一線,西漢的北方國防壓力開始減輕,但西漢國庫的逐漸萎縮鉗制了漢武帝對匈奴戰略進攻的進一步安排。一場帝國財政的改革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

平淮均輸法的歷史土壤

平淮均輸法是由平淮法和均輸法兩部法律組成,其中的平淮法所依據的思想,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越國范蠡對自然產物的價值觀和《管子》一書中對於物價輕重的理論,同時,桑弘羊綜合以上的思想同時以戰國時期李悝的“平糴法”爲藍本開始了平淮法和均輸法的西漢帝國財政改革。當初均輸法服務於漢武帝對於匈奴戰爭的漢軍隊壓縮戰略,足見西漢當時財政之困難。

平淮法在《史記》“平淮書”一文中的描述,是一種國家以稅收作爲基礎,用商業收購的形式儲存物資,貴時拋售賤時收買,用以平抑市場商品價格的宏觀調控行爲。均輸法,作爲平淮法的現行法律,其原意來自於《鹽鐵論·本議》中的“齊勞逸而便貢輸”,是封建帝國制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行爲的實體表現。

由於早在元狩五年漢武帝進行了“罷三銖錢,更鑄五銖錢”這樣的貨幣改革措施,進而導致了“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整個西漢王朝出現了通貨膨脹。爲了應對這一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損失,也爲了擴充西漢王朝的中央財政實力,在第二年漢武帝開始“下緡錢令而卜式”,即開始向工商業從業者開始抽稅,但是效果極其不好,最後是“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沒有一個人願意上交緡錢。

漢武帝自元狩五年開始所面對的情況便是 “自造白金,五銖錢後,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其不發覺者不可勝計,天下大抵無慮皆鑄金錢矣。”官吏和百姓私底下鑄造五銖錢的泛濫行爲,以及稅源的間接性枯竭開始直接導致了整個西漢開始不斷地通貨膨脹,而且由於當時西漢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實行貨幣稅收,導致中央的現有可支配收入開始被民間的不法商販不斷擠壓。所以,整個西漢急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方式,對不斷惡化的經濟情況作出應對。

平淮均輸法對漢朝的積極影響

公元前115年,漢武帝任命孔僅爲大農令,任命桑弘羊開始擔任西漢大農丞並主持大農的事務,於是桑弘羊便開始試行了他最爲後世所知名的平淮均輸法。

最開始桑弘羊是“稍置均輸,以通貨物”,可以看出均輸法是在平淮之前就已經在西漢帝國中開始施行的。值得一提的是,桑弘羊的改革其實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在當時他的改革最開始是以國家稅收作爲後盾,在中央大農之下的各個郡國內開始設置均輸官,加強運輸力量,將各個地方上稅上交的貢賦中國家所必需的“上品”留下,然後其餘的全部轉運到其對應物價相對較高的地方進行拋售。這在當時直接減輕了各郡國運送貢賦的煩難,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而且由於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限制,之前的許多貢品其實在運輸的過程中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貶值。均輸法施行之後,整個貢賦的過程時間開始縮短,很多的貢品都能按時出售,以保證當時西漢中央財政的可控制財富不會縮水。在施行運輸法的第五年,桑弘羊開始施行平淮法,“置平淮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平淮法在當時是基於均輸法的補充,和現代國家的宏觀調控完全不一樣的是。整個西漢帝國優先施行了均輸法,然後再用平淮法作爲補充。這是因爲,要徹底地打擊富商大賈對中央政權的經濟威脅,不但要用均輸法緩解物價,更要通過平淮官對市場經濟信息的把控做到調控的萬無一失。

不得不說,這在當時看來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前衛的做法,在當世就有人對桑弘羊的做法有異議,比如漢武帝最爲寵幸的道士卜式就曾向漢武帝諫言:“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由於在西漢年間,道士的經濟支持大多來自於富商大賈,可見桑弘羊對於整個西漢商人階層的打擊之嚴重程度。

平淮均輸法的廢除

公元前81年秋7月,時任西漢大將軍的霍光“罷榷酤官,從賢良,文學之議也。”即開始罷黜桑弘羊所進行的鹽鐵專營官員。第二年,霍光將捲入了燕王旦謀反漩渦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滅門。自此,平淮均輸法以及其之前所施行的鹽鐵官營等西漢法律徹底被廢止。

其實平淮均輸法並非如後世想象般的成功,在公元前115年均輸法開始施行之後,西漢帝國的中央財政壓力的確緩解了,但是整個帝國的百姓卻始終處於一個被極度剝削的狀態,就在其施行均輸法的第二年夏季,函谷關以東發大水“關東餓死者以千計數”。說明其實平淮均輸法根本沒法在基本物資領域進行有效的調控,反而使得原本可以得到救助的人民在災荒之年,由於沒有了商人們融通糧食物資而大面積死亡。

而且從平淮均輸法的一開始就伴隨着驚人的貪腐,當時有名的張湯自殺案件,裏面所涉及到的商人田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可見在當時的平淮均輸官吏中,其實存在大量依靠出賣國家經濟信息獲取利益的腐敗現象。

封建王朝挽救財政的理想藍圖

縱觀中國的整個古代帝國史,每一次當中央財政面臨赤字壓力之時,國家都是用稅收作爲優先槓桿來進行調控,但是,如此大規模地介入經濟運行,自秦統一之後,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應該算是第一次。在它之後的兩千多年中,中華帝國的大多數改革家或者政論家都以此爲藍本開始不斷地挽救其所在王朝的財政危機。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由於階級屬性的原因,他們始終都是站在剝削階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且在改革的執行之後又不斷地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最終使得其自身所主導的經濟政策改革走進了難以拐彎的死衚衕。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鹽鐵論》

《管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