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跨界科考走進麻陽河 尋猴蹤 探峽谷 訪天坑

麻陽河黑葉猴。武敏攝

朱家洞天坑。唐輝輝攝

10月27至28日,“美麗中國·跨界科考”第四季——“探祕畫廊烏江·情滿山歌沿河”專業科考組走進麻陽河,尋猴蹤、探峽谷、訪天坑。

尋訪黑色精靈——黑葉猴

10月27日上午,專業科考隊一百餘名專家和記者走進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尋找“黑色精靈”黑葉猴的蹤跡。據瞭解,這裏共分佈黑葉猴76羣約730只,是全世界種羣最大的黑葉猴聚居地。

“這個時候,黑葉猴正在山上喫最新鮮的葉子。”麻陽河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安康決定,趁着猴羣外出覓食,帶領科考隊一探其中一個猴羣的“家”——猴王洞,這裏居住着11只黑葉猴。

經歷2個多小時的叢林穿梭,科考隊員終於來到黑葉猴居住的猴王洞。只見這裏洞廳寬敞,堅硬的黃泥色猶如地毯鋪滿地面,洞裏瀰漫着因地熱從暗河飄來的薄霧,朦朧中,一隻猴樣的鐘乳石鎮守在中央,增添了幾分情趣。

猴王洞錯綜複雜,最高處可達幾十米,最窄處只容一人低頭彎腰側身而過,支洞比比皆是,不知何時,黑葉猴把這個冬暖夏涼的溶洞作爲繁衍棲息的巢穴,猴王洞也因此而得名。

在洞內兩道凸出的石板上,發現堆積有大量的黑葉猴糞便。隨行專家表示,這裏的糞便很新鮮,說明黑葉猴每天都有光臨這個洞穴。並且黑葉猴很愛乾淨,它們只在固定地點拉出糞便。

由於黑葉猴白天不在洞穴玩耍,很遺憾沒有見到黑葉猴。保護區的管理員想到了安放在猴王洞中的紅外線監控照相設備。通過該區域的監控設備,科考隊員終於見到了黑葉猴。通過監控影像,清晰看到黑葉猴在石壁上玩耍。

次日上午,科考隊再次進入麻陽河自然保護區,跟隨負責給野外黑葉猴投食的保護區工作人員肖治金老師一起去給黑葉猴送早餐,這一次,科考隊員近距離看到這大自然的寵兒了,只見黑葉猴體長約50-60釐米,頭小,尾巴較身體長,細長的四肢;頭頂有直立的毛冠,體背毛比腹面的毛長而密,臀疣較大;全身黑色有光澤,耳基至兩頰有白毛,手足均爲黑色。

由於科考隊人數多達百人,見到如此多的陌生人“入侵”自己的領地,猴羣非常警惕,只是停留在較高較遠的樹枝上遠遠觀望,並不上前。直到肖治金老師拿着紅薯走到樹下開始投餵,猴羣的警惕性才稍稍放鬆。

黑葉猴在肖治金老師的手中領取紅薯時,肖治金老師與它們開起了玩笑,他緊緊握着紅薯不鬆手。猴子急了,用嘴咬住紅薯用力拉扯,人與猴展開了一場拔河比賽。目睹黑葉猴可愛的樣子,科考隊員的相機“嚓嚓嚓……”地響,忙碌地捕捉每一個鏡頭,留下人猴和諧共處這一精彩瞬間。

探索石碑大峽谷

10月27日,“美麗中國·跨界科考”專業科考隊從沿河縣城出發,乘車至涼橋,來到石牌大峽谷徒步探索。

貴州麻陽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吳安康告訴記者,石牌大峽谷因一塊屹立於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野深處的巨大石壁而得名。

一眼望去,只見石壁巍峨,層層排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獨特的峽谷地貌景觀,使得石牌大峽谷的徒步探索之行充滿了挑戰與樂趣。山坡陡峭,小道狹長,所有參加科考的隊員都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身體平衡,踩着凹凸的石塊,踏着溼潤的落葉,由高地朝峽谷深處行去。

“沿河這邊化石堆積層特別厚,地層非常古老,大都以沉積岩爲主,由於地殼的不斷運動擠壓然後形成了這種豎狀的地貌,堆積大約形成於太古代至古生代的過渡時期。”來自貴州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一0三地質隊的葉飛告訴記者。

“這是紫薇,又叫癢癢樹,紫薇屬於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樹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幼時綠色至黃色,成熟時或乾燥時呈紫黑色,室背開裂;種子有翅,長約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來自廈門大學的李振基教授向大家介紹峽谷上的植物。

走進石牌大峽谷,天色晴好,峽谷兩岸奇石嶙峋,崖壁壯美,河灘上累疊着大小石塊。一條翡綠清澈、宛若暖玉的河流流向峽谷深處。一行人繼續跟着科考隊員的腳步前進,撥開地表的植被,可見毛蕨、地瓜等植物,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其中不乏許多珍稀瀕危植物。

據當地護林員介紹,除植物種類多樣外,麻陽河野生動物也很多,保護區內分佈各類珍貴野生動物300餘種,其中獸類37種,鳥類149種,兩棲爬行類32種,魚類48種,不時可見野豬、野兔等野生動物穿梭林中。

當天,科考隊就有幸偶遇野豬穿梭而過。

解祕朱家洞天坑

10月28日,第四季跨界科考團專業科考隊來到麻陽河朱家洞,發現隱藏在麻陽河溶洞裏的斑斕世界。

據該地護林員介紹,在很久以前,該地有一個名叫朱元貴的土匪,將此洞佔據作爲據點,朱家洞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進入朱家洞不久,一大片分佈在通道左右、各顯風姿的石林如蠟炬,密集的鐘乳石羣分佈在這裏,大自然雕琢的各種圖騰,有的泛出銅色的光韻,有的顯現水晶的光芒,有的閃爍寶石的天藍,讓人感覺來到了一個神奇的地下宮殿。走到洞穴的最裏面,一個天坑出現在科考隊員的眼中。

只見天坑容積很大,有着陡峭而圈閉的巖壁,呈一個垂直的洞型,天坑巖壁凹凸不平,絲毫不見植物的蹤跡,光禿禿一片,而地面卻長着茂綠的植物,猶如鋪了一層綠色的地毯,很是漂亮。白天站在坑底向上看,天坑的洞口就好像是黑夜裏掛着的一輪滿月,充滿意境。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孫元林教授告訴記者,天坑是一種分佈在喀斯特地區的特殊的地質景觀,因地下溶洞的頂部多次坍塌裸露出地面而成。天坑的成因大多分兩種,大多是塌陷型,罕見的是沖蝕型。朱家洞天坑就屬於塌陷型天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