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肉聯之二》,1992,油彩 畫布,180 x 150 釐米 / 71 x 59 1/4 英寸

2018年10月8日,豪瑟沃斯畫廊“2018曾梵志三地聯展”最後一站在香港空間開幕。與蘇黎世的抽象風景、倫敦的肖像繪畫不同,香港展場作爲三地聯展的壓軸開幕,展出了曾梵志的最新繪畫實驗,在豪瑟沃斯畫廊創始人伊萬·沃斯看來:“這無疑是一次勇敢的行爲”。

曾梵志,《無題》,2018,油彩 畫布,100 x 330 釐米 / 39 3/8 x 129 7/8英寸

曾梵志,《無題》,2018,油彩 畫布,250 x 350 x 6.2 釐米 / 98 3/8 x 137 3/4 x 2 1/2英寸

曾梵志,《面具系列之三》,1994,油彩 畫布,167 x 180 釐米 / 65 3/4 x 70 4/5 英寸

曾梵志談到,蘇黎世、倫敦和香港作爲三個分展場,表達他在創作中的三個不同層面。對藝術家來說,定期把一些作品放在一起觀察很重要,這次就是一個機會。

它同時也體現了藝術家平常的工作習慣,曾梵志會同時創作不同風格的作品,從抽象中學習具象,又從具象中學習抽象。所以觀衆這次看到的基本就是他在工作室裏的工作狀態。

曾梵志,《老虎》,2011,油彩 畫布,241 x 350 釐米 / 94 7/8 x 137 7/8 英寸

豪瑟沃斯的聯合創始人暨總裁伊萬·沃斯(Iwan Wirth)表示:“多年來我都非常欣賞曾梵志以及他的作品,對於是次合作,我感到十分激動。我很高興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展示並推廣曾梵志,爲他令人驚豔的作品建立傳奇,爲這個機會而感到欣喜。在豪瑟沃斯在中國的首個空間即將開幕之際,我很高興曾梵志將與我們一同邁出接下來的重要一步。曾梵志和我曾經有過鼓舞人心的交談,我們都堅信學術知識的重要性,並對當代藝術的未來懷着同樣的盼望。我們期待着通過努力合作,爲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創造更多藝術教育的機會。”

本次展出的最重要新作《無題》,2018年,油彩 畫布,330 x 100 釐米 / 129 7/8x 39 3/8 英寸

作爲最後一站,曾梵志在豪瑟沃斯的香港空間展示的是一項自己的研究。在這裏,他不僅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

曾梵志於其在香港豪瑟沃斯個展現場

這批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用繪畫充分闡釋自己的觀察,這是曾梵志的工作方法:他分別學習並實踐了五代畫家趙乾和19世紀西方畫家塞尚的創作手法,並以此衍生出種種新藝術形式,將二者結合。

德拉克羅瓦《自由引領人民》和曾梵志《自從1830》

丟勒素描《兔》與曾梵志《兔》

《豹》曾梵志

趙幹是中國五代南唐藝術家,江寧人,生卒年不詳。後主李煜期間(961-975年)爲畫院學生。擅長山水、林木、人物,所畫都是江南風景,其代表作品《江行初雪圖》與馬遠《踏歌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等,都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鉅作,原作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曾梵志受莫蘭迪啓發所創作的《無題》,2018年,油彩 畫布,150 x 150 釐米 / 59 x 59 英寸

展覽中,曾梵志用多件作品呈現了樹、石等相同的形象。巧合的是,在趙乾和塞尚的繪畫表現語言中,這些圖像有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曾梵志將這種種細節用一幅油畫總結:將趙乾的《江行初雪圖》與塞尚的《聖維克多山》之間的關聯性呈現在同一畫面中。以此爲基礎,曾梵志還詳細分析趙幹、塞尚作品中的空間與色彩構成,並將這些元素分別擴大,與其他東、西方藝術家的風格進行了更廣泛比較。曾梵志將這些創作定義爲“一次以繪畫作爲媒介的比較研究”。

“藝術創作給我帶來了很多東西:通過藝術,我經歷了在不同社會環境下人類感情的細微變化,也體驗了個人與歷史、文化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創作是我的工具,它是我與世界聯繫的方式。我作爲一名藝術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我希望我的藝術能夠反映個體在當下的社會和美學經驗。”

曾梵志,《無題》,2018,油彩畫布,80.3 x 100 釐米 / 31 5/8x 39 3/8 英寸

關於曾梵志

曾梵志,1964年生於湖北武漢,1991年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作爲當今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曾梵志純熟的技法、以及他從其作品主題中喚起情感的能力,使他在全球範圍內廣受讚譽。曾梵志現於北京居住和創作。

《無題》,2018,油彩 畫布,250 x 350 釐米 / 98 2/8 x 137 3/4 英寸

曾梵志早期在武漢求學時,受1985年間之中國新浪潮運動影響,鑽研西方藝術、哲學和社會現實主義手法,並將所習得的投射到他最早的繪畫系列上,包括“肉聯繫列”和“協和三聯畫”,兩個系列都體現出藝術家既客觀呈現、又具豐富情感的畫法。而在曾梵志的作品中,人的形象被描繪成僅僅是粉紅色和紅色的厚肉片,看起來與圍繞着他們的動物屍體無異。同時,曾刻畫了其作品中人們飽受折磨的痛苦,筆觸之間無不表現對其之同理心。於1989至1994年創作的這些早期作品,爲其富有個人風格和表現力的繪畫實踐奠定了基礎,也記錄了中國歷史上一段精彩的社會經濟發展時刻。

身處迅速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中國,曾將他的注意力轉向了周圍各行各業的人物,並開始繪畫商人和政治家的人物肖像,他畫筆下的這些人物時刻戴着面具,以掩飾他們在“社會面貌”下所隱藏的痛苦。從“面具系列”(及後期“面具之後”)的作品之中,可以感受到弗朗西斯·培根、威廉·德·庫寧、馬克斯·貝克曼等多位藝術家的影響。作品跨越了現實主義和想象力,展現出藝術家對技法細節上的一絲不苟,並融合了自由和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在經歷了一段藝術評價及商業上均獲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時期後,曾決意擺脫正統的人物繪畫、結構上條條框框的限制及具象性繪畫,轉而探索抽象和表現主義之下的肖像繪畫形式。1996年,他開始創作一個新的系列,去除其作品人物臉上的面具,揭示他們的原始情感,和他們所承受的痛苦現實。

展覽同時展出五代南唐畫師趙乾的《江行初雪圖》複製品(局部)

展覽同時展出五代南唐畫師趙乾的《江行初雪圖》複製品(局部)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曾梵志重新學習了中國傳統水墨畫,同時特別研究四至十五世紀從北魏南北朝至宋元兩朝時期的中國藝術。受到這些新興趣的影響,曾的創作進一步抽象化,他創造出高度形式化的風景作品,同時展現出其肖像作品中所蘊含的能量。線條橫跨畫布,與背景中的物體融爲一體,彷彿遮蓋住它們一樣。曾談到這批作品時說:“這些不是眼目所及的風景,而是一種妙悟(奇妙的啓示),妙悟是一段生機勃勃的發現之旅。”在過去的十年中,曾不斷發展這個系列以探察自然、野生動物及人類之間的複雜關係。

曾一方面持續試驗“抽象風景”的同時,另一方面在其肖像繪畫研究中繼續開拓更具實驗性的語言:“我們系列”描繪了在極近距離下的扭曲面部,藝術家運用了巨大的圓形筆觸,創造出一種瘋狂又緊張的存在感。這些作品均以一種極耗體力的方法繪畫:藝術家使用整個身體,橫跨偌大的畫布,同時用多支畫筆塗抹顏色。

曾梵志曾在多家國際美術館中舉行展覽。他的近期個展包括:「曾梵志 | 梵·高」,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2017);「曾梵志:散步」,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6);「曾梵志」,巴黎:盧浮宮博物館(2014);「曾梵志」,巴黎: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2013);「曾梵志」,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2013);「曾梵志:界限的共鳴」,香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1);「2010•曾梵志」,上海:外灘美術館(2010);「曾梵志」,蘇菲亞:國立外國藝術館(2010);以及「曾梵志」,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2007);上海:上海美術館(2003)。

20年10月8日 -11月1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