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古代八大發飾之一。古之常州梳篦的名聲,聞名海內外。“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就是形容古之常州梳篦的地位和影響力。

近幾十年來,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各種護髮、洗髮用品的出現,梳篦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常州曾經輝煌的梳篦文化,歷史不會忘記。

常州梳篦當時的集散地,就是在西門朝京門外的花市街。 篦箕巷名字的由來,據說乾隆下江南有關。

一次乾隆微服到常州府,找了劉綸(乾隆元年狀元 )一起進城遊覽。這個消息,不知道怎麼被當地官員知道了,於是提前派了許多官差上街維護治安,不許閒雜人等隨便走動。時值一批挑夫和商人從南門木梳街挑了木梳來西門花市街,結果硬是被官差攔着不讓過,一時之間,吵鬧不已。這一幕正好被乾隆看到,問劉綸是怎麼回事。劉綸說,花市街雖是梳篦集散地,卻不製造梳篦。那些人主要是販梳的,從南門進貨到此批零。乾隆聽後,自言自語:南門木梳街制梳篦,西門花市街賣梳篦,那此地叫花市街就不妥,不如改作篦箕巷吧。

乾隆走後,當地官員立馬貼出告示:奉聖諭,自即日起,花市街更名爲篦箕巷。就這樣子,篦箕巷這個名字流傳了下來。

如今常州梳篦早已消失了當年的繁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那條梳篦巷似乎還在訴說着當年的榮耀。

朋友們,你們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留言。瞭解常州,宣傳正能量,敬請關注@小記常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