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便与木有缘,多山多植被的地理环境令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格外依赖木材。几千年来,当西方各国开始用石头垒砌出高耸教堂的时候,中国人也近乎固执地坚持使用木头搭建出了宏伟的官殿。无论衣食住行,充满智慧的中国人总是能从各种木材中择其长者而用之,久而久之,这种“木文化”也随着儒家文化广播四海。其中,楠木作为中国独有的木种,以其耐久的特性、细腻的色泽、温润的质地、谈雅的香气而被人们奉为木中上品。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一清朝,尊贵的楠木一直是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之物。

说到清朝的历史,就无法绕开恭王府。恭王府坐落于北京什刹海西南角,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王府建筑群,其“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的格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作为大学士和珅、庆亲王永磷和恭亲王奕新这三位清朝历史上身份显赫人物的居所,恭王府见证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因此得到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称誉。如此一座充满历史回忆的府邸,当人们重新寻览一幕幕记忆片段时,竟能发现这座王府与代表皇室权力的楠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不令人仔细品味其中之奥妙。

和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与贪官之一。史书中载其“少贫无籍,为文生员”,早年在粘杆处任职。由于和珅精通满、汉、蒙、藏等多门语言。加之处事灵活,善于揣摩上意,所以很快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从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嘉庆帝登基后,和珅依旧专横跋扈,种种做法都被嘉庆帝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无奈碍于太上皇乾隆的颜而,只好隐忍。嘉庆四年( 1799年),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便借机任命和珅为首席治丧大臣,停止其所有事务,不得出宫,同时拟定出和珅的二十大罪状,一举板倒和绅,最终赐其白綾自尽。

和珅权倾一时,贪掠无度,所居和第自然也极尽奢华之能事。在嘉庆帝治其二十款大罪时,第十三款即为“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琼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这里所说的“楠木房屋”就是指今天恭王府内的锡晋斋。锡晋斋位于恭王府西所后院,和珅时期名为“嘉乐堂”,当年和珅盖此屋时曾令太监呼什图“入宁寿宫照烫式样”。这是一座七开间的卷棚带抱厦式勾连搭建筑,屋内正中三间为敞厅,其上是一H形仙楼,整个房屋结构,甚至仙楼上下雕饰精美的隔扇,均是以楠木制成,是恭王府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楠木是绝佳的建筑材料,自古以来就被用来制作舟船、梁柱等物。唐宋时期,由于统治者有意经营南方,国家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南移,江南一带的楠木被砍伐殆尽。到了明代,楠木已摇身变成了“皇木”, 而楠木的采伐也从地方控制逐渐转为中央严密掌控。这种大规模“木政”的兴起给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楠木林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直至清代,很多原来盛产楠木的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的状态:雍正时南川县楠木已无成林者,贵州铜仁府在乾隆时楠木已伐尽,遵义楠木已亦难得,道光时辰州府楠木近亦难得。楠木资源如此稀少,以至于当清康熙年间欲复建被大火焚毁的太和殿时,作为梁柱的大型楠木木料迟迟难以采办。

因此在明清时期,通体以楠木搭建的建筑屈指可数,保留至今的也多以皇家建筑为主,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太庙、历代帝王庙、北海的大慈真如宝殿及明长陵、清慕陵的棱恩殿。民间虽有如四川绵阳报恩寺、江苏无锡昭嗣堂这样的楠木建筑,但几乎均为明朝所建,清代民间敢如此明目张胆修建楠木厅堂的恐怕和珅要算是第一人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