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便與木有緣,多山多植被的地理環境令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格外依賴木材。幾千年來,當西方各國開始用石頭壘砌出高聳教堂的時候,中國人也近乎固執地堅持使用木頭搭建出了宏偉的官殿。無論衣食住行,充滿智慧的中國人總是能從各種木材中擇其長者而用之,久而久之,這種“木文化”也隨着儒家文化廣播四海。其中,楠木作爲中國獨有的木種,以其耐久的特性、細膩的色澤、溫潤的質地、談雅的香氣而被人們奉爲木中上品。直至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一清朝,尊貴的楠木一直是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之物。

說到清朝的歷史,就無法繞開恭王府。恭王府坐落於北京什剎海西南角,是我國現存最爲完整的清代王府建築羣,其“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的格局至今爲人津津樂道。作爲大學士和珅、慶親王永磷和恭親王奕新這三位清朝歷史上身份顯赫人物的居所,恭王府見證了清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也因此得到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稱譽。如此一座充滿歷史回憶的府邸,當人們重新尋覽一幕幕記憶片段時,竟能發現這座王府與代表皇室權力的楠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不能不令人仔細品味其中之奧妙。

和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臣與貪官之一。史書中載其“少貧無籍,爲文生員”,早年在粘杆處任職。由於和珅精通滿、漢、蒙、藏等多門語言。加之處事靈活,善於揣摩上意,所以很快就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從此在官場上平步青雲。嘉慶帝登基後,和珅依舊專橫跋扈,種種做法都被嘉慶帝看在眼裏,恨在心裏,無奈礙於太上皇乾隆的顏而,只好隱忍。嘉慶四年( 1799年),乾隆帝駕崩,嘉慶帝便藉機任命和珅爲首席治喪大臣,停止其所有事務,不得出宮,同時擬定出和珅的二十大罪狀,一舉板倒和紳,最終賜其白綾自盡。

和珅權傾一時,貪掠無度,所居和第自然也極盡奢華之能事。在嘉慶帝治其二十款大罪時,第十三款即爲“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寶閣及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竟與圓明園蓬島瓊臺無異,不知是何肺腸”。這裏所說的“楠木房屋”就是指今天恭王府內的錫晉齋。錫晉齋位於恭王府西所後院,和珅時期名爲“嘉樂堂”,當年和珅蓋此屋時曾令太監呼什圖“入寧壽宮照燙式樣”。這是一座七開間的捲棚帶抱廈式勾連搭建築,屋內正中三間爲敞廳,其上是一H形仙樓,整個房屋結構,甚至仙樓上下雕飾精美的隔扇,均是以楠木製成,是恭王府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

楠木是絕佳的建築材料,自古以來就被用來製作舟船、樑柱等物。唐宋時期,由於統治者有意經營南方,國家經濟、文化中心的不斷南移,江南一帶的楠木被砍伐殆盡。到了明代,楠木已搖身變成了“皇木”, 而楠木的採伐也從地方控制逐漸轉爲中央嚴密掌控。這種大規模“木政”的興起給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地區的楠木林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破壞。直至清代,很多原來盛產楠木的地區已呈現資源枯竭的狀態:雍正時南川縣楠木已無成林者,貴州銅仁府在乾隆時楠木已伐盡,遵義楠木已亦難得,道光時辰州府楠木近亦難得。楠木資源如此稀少,以至於當清康熙年間欲復建被大火焚燬的太和殿時,作爲樑柱的大型楠木木料遲遲難以採辦。

因此在明清時期,通體以楠木搭建的建築屈指可數,保留至今的也多以皇家建築爲主,如承德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北京天壇祈年殿、太廟、歷代帝王廟、北海的大慈真如寶殿及明長陵、清慕陵的棱恩殿。民間雖有如四川綿陽報恩寺、江蘇無錫昭嗣堂這樣的楠木建築,但幾乎均爲明朝所建,清代民間敢如此明目張膽修建楠木廳堂的恐怕和珅要算是第一人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