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

宣德炉,是由明代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1428〉亲自督导、参与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运用风磨铜〈天然黄铜〉经十二炼后铸成的铜器,开起了我国黄铜铸器的先河。并亲自为铸炉铭文落款:“大明宣德年制”。这是历朝历代浫见的。有栗壳、棠梨、褐色、藏经纸等多种颜色。大明宣德炉孤品横空出世,揭开了近六百年古今收藏家对它悬而未解的神秘面纱,而今现身于春拍的现场,可谓是当今收藏界的一大幸事

宣德炉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真炉色泽蕴藏于内,映出黯淡奇光,灿烂自然、柔和;而伪者照于外表,非自然生成。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真假宣德炉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型,也不管是陶耳,还是桥耳、半环耳,相同型者,轻浮者为假,浑厚古朴者为真。真宣德炉的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结构严谨,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随意书者为多,字体不规整。鎏金或散鎏金宣德炉真者,金水很厚,呈黄中闪白色;假者,金水薄,不均匀,显轻浮。

从器型大小而言,现存世宣德炉尺寸8到12厘米的居多,15厘米的少有,大于20厘米的实属罕见.从宣德炉的色泽而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佛经纸色为佳。如有通体满鎏金并镶嵌金片者更是凤毛麟角。此炉将三个经典集于一身。

流传至今标准的鉴别方法如下:大字撇硬直到腰,明字日月横同高,德字心上没有横,宣字日圆年肥腰,制衣横不越刀。此炉底款如上所示,无一差迟,实属难得。孤品惊现,增值无限。鉴别时,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反复提炼,北京翰海秋拍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不了解其比例,因此从铜质上能鉴别真伪,须看宣德炉底、足,露铜精者为真,粗劣者为假。

总之,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伪 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 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则形容枯槁。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代宣德三年铸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三年炉:底款为:六字正楷书体、热印铭文,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有“传说故事”。进入清代中期,落款也有不省一横的。明代宣德年后铸造的各类铭文仿炉,其铭文大都为小楷字体,书体不规整、且制字的衣横均未过刀的写法,直至清代。

真品铸工质量平均,铸工相当艺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宣德炉造型朴古雅韵,古雅浑厚为上品,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桥耳为上。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重量在600__800克之间,属于手把炉;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宣德三年铸炉,不以重量评价。进入明中期后,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宣德炉的外形,其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宣德三年铸炉,炉腔、口、壁等厚。明代中期后,工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 炉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间薄; 炉口壁直,向内腔过度有棱角;内腔底低; 内腔底面径小; 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

真品有自然均匀的使用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落款热印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宣德三年炉精巧、韵雅,炉重在六百至八百克。明代中期后,铜炉的整体风格是浑厚、拙朴,重量在一千克以上至几千克。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清代中期,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清代晚期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

、仿品鉴别

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间,朝野亦需用铜香炉,因宣德炉已经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炉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变化。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明代中期伊斯兰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兰教,所以当时制作的工艺品如铜器、瓷器、景泰蓝及许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兰文(回文)的出现,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该时的工艺美术器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宣德炉仿品制作亦美,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收藏宣德炉要点:纵观宣德炉的收藏,误区很多,这和现代所唯专家的认知有直接关系。这里要指正的是:宣德年皇家铸炉才是宣德炉,后朝各代民间铸宣德炉,只能是仿宣德炉。宣德炉问世后,得到各朝代忠爱,但各朝各代官方,均铸造了各自铭文的铜香炉,也非常精典有朝代特征。铸造浠少,正因铸造浠少,才显珍贵。但明朝各代民间均未出现仿大明宣德年制的铜炉。民间铸炉,均印自已的铭文。大量出现仿宣德炉是在明末开始,进入清代盛行,后各朝、各代民间大量私仿,直至现代。

因此:收藏宣德炉精品:

一、宣德三、四年的俩批次铜炉,宣德三年炉为上品。

二、明·清各代的官方铸炉。

三、明朝各代的民间铸炉〈有自已落款〉。

四、清朝各代的民间铸炉 〈有自已落款〉。

五、明末、清初的仿宣德炉〈比铜质、炉型、工艺、印款铭文〉。

六、清三代的民间仿宣德炉 〈比铜质、炉型、工艺、印款铭文〉。

七、清晚、民国期民间仿宣德炉,〈好炉很少,收藏意义不大〉。

八、文革、现代铜炉:巧生仿宣德炉和巧生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