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又稱登高節、敬老節,爲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賞菊花、踏秋,這些都是重陽節的習俗。不同的人對於重陽節的感受也不相同,今天小編就帶着大家一起讀一讀重陽節的詩詞,看看那時候怎樣過重陽節,感受詩人們的情懷。

四首重陽節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堪稱重陽節的第一名作,十七歲的王維也因此一舉成名。古人有佩茱萸囊的習俗,在重陽節登高之時,往往臂上佩帶藏有茱萸的布袋。此時的王維正漂泊他鄉,恰逢重陽節,他想象着兄弟們登山時候的圖景,只有自己不在,頓時倍感難過。因爲這首詩,誕生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身在異鄉的人是孤獨的,如果正逢節日,這種孤獨感會更強烈。這首詩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正是勾起了人們的鄉愁,觸動內心最柔軟地方,這是對親情的眷戀。

四首重陽節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重陽節本該是全家人團聚的時候,但是此時的岑參身在軍旅之中,無法回到故鄉,遂泛起了強烈的思鄉之情。秋天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所以重陽節賞菊就成了最主要的活動。但是岑參身在邊疆,只能對長安的菊花表達出一種憐惜與思念。當然,這首詩不是簡單的思鄉,結合特定歷史背景,此詩還有另一層含義。長安城在安史之亂中陷落,百姓們遭遇苦難,昔日繁榮長安城也成爲了戰火紛飛之地。因此“遙憐故園菊”,不只是重陽賞菊那麼簡單,更是憐惜長安城百姓,感嘆這戰火紛飛的年代。

四首重陽節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代: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堪稱才子佳人、神仙眷侶。這首詩寫於新婚不久,趙明誠外出做官,只留下李清照一人獨守空房。正巧是重陽節,李清照思念丈夫了。

四首重陽節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起了風,捲簾被風吹起,李清照再次見到簾外清瘦的菊花,內心的相思與傷感再次襲來,觸景傷情,由於過度思念,如今的自己比那外面的黃花還要消瘦。李清照的相思之情如此悽美,竟然與菊花相比,“人比黃花瘦”將這種離別之苦相思之情描寫得感人至深,入木三分。之所以人比黃花瘦,乃是因爲相思徹骨,一個“瘦”字蘊藏了無限情思。

四首重陽節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偉人的氣度終究不是一般人能比,這首詞的意境非凡,語言大氣,有一種穿透時空的力量,彷彿一聲震徹寰宇的宣言,催人奮進。不同於悲秋的淒涼,這裏的秋風比春光更美。這首詞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激情豪邁的氣勢。重陽節年年都會到,今年戰場的的菊花格外芬芳。秋天的景色不像春天那樣明媚,但是秋天卻比春天更爲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壯麗的景色,昂揚的精神,這正是偉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他用自己的英雄氣鼓舞了人民,讓人們心中充滿了希望。

四首重陽節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節到了,如今的重陽節也是老人節,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將這種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吧!你還知道哪首關於重陽節的詩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