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擔任纂修明史的任務,對明代的廠衛制度及刑法有其獨到的見解,得到了當時主持明史修編的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徐乾學和翰林學士葉方靄的賞識。徐乾學把明史稿進呈御覽後,康熙大加讚賞,說姜宸英與另兩位修史的人員朱彝尊、嚴繩孫是海內三布衣。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學家,與朱彝尊、嚴繩孫並稱“江南三布衣”。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溪人。明末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薦入明史館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記述明三百年間詔獄、廷杖、立枷、東西廠衛之害。又從 徐乾學 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統志》。在京因得罪大學士明珠受冷遇。康熙三十六年70歲始成進士,以殿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越兩年爲順天鄉試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連累下獄死。著有《湛園集》、《葦間集》、《海防總論》。

明崇禎元年(1628年)出生的姜宸英從小受到其祖輩父輩的影響,以才思敏捷、博聞強記而著名。康熙17年(1678年),在平定 三藩 之後,清廷爲穩定人心,網羅人才,特開博學鴻詞科。這是有別於鄉試和會試的特殊科制,規定凡學行兼優,文詞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撫布按官員推薦,無論是否中過舉,都可以參加。

當時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擔任纂修明史的任務,對明代的廠衛制度及刑法有其獨到的見解,得到了當時主持明史修編的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徐乾學和翰林學士葉方靄的賞識。徐乾學把明史稿進呈御覽後,康熙大加讚賞,說姜宸英與另兩位修史的人員朱彝尊、嚴繩孫是海內三布衣。開創了有清以來 “布衣修史”的先河,葉方靄更是竭盡全力,薦舉姜宸英參加博學鴻詞科。然而,這場恩科並未改變姜宸英的命運,最後還是名落孫山。在葉方靄的極力推舉下,姜宸英才正式列爲修編明史的人員,領取相當於七品官員的俸祿。

姜宸英擅書法,與笪重光、汪士鑑、何焯並稱爲“康熙四家”,爲清代帖學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書法以摹古爲本,融合各家之長,七十歲後作小楷頗精。山水筆墨遒勁,氣味幽雅。楷法虞、褚、歐陽,以小楷爲第一。惟其書拘謹少變化。包世臣稱其行書能品上。楊賓 《大瓢偶筆》 評曰:“西溟少時學米(芾)、董(其昌)書有名,至戊辰後,方用第四指學晉人書,丁丑後方用大指,專工小楷,是時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時即知筆法,力學至老,豈非豐勞功後一人哉?”。《頻羅庵論書》言:韋間先生每臨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亦兼精鑑,名重一時。家藏籣亭石刻,至今揚本稱姜氏蘭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