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封建社會已經離我們遠去,在兩千多年的“一人之上”的帝制中,人們受到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而最爲享受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論權利,金口玉言,一張嘴就可以要掉別人的性命,輪生活,多姿多種,後宮佳麗上千人只伺候帝王一人,而爲了讓帝王的生活更加舒坦,統治階級還未帝王配備了伺候人員,既然伺候帝王,那麼就得講究,帝王的後宮妃嬪如此之多,帝王一人可照顧不過來,如果是正常男人進去,肯定會讓後宮惑亂起來,所以伺候帝王的男人必須接受“宮刑”,成爲太監。

對於帝王來說,太監是可以信任的,第一,不能惑亂後宮,自己不會被“綠”。第二,沒有傳宗接代的能力,即使權利大,也只有他這一世,對自己的統治及子孫後代構不成威脅。所以,古往今來,太監亂政的例子太多了,即使如此,帝王依舊信任太監大過於大臣。

正是由於太監與帝王相處密切,他與皇帝相處的時間恐怕是陪伴皇帝最長的人,所以太監們自己會慢慢了解皇帝的品性,摸透了皇帝的心思,讓皇帝更加的寵信自己。有了皇帝的信任,太監的權利就開始慢慢的擴張,在歷史上太監凌駕於當朝首輔大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這裏我們應該要明白一件事,太監是不健全的男人,沒有了男人的主要功能,所以這成爲了太監一生抹不去的陰霾。太監沒有權利的時候,對這一點還不是太在意,一旦太監有了權利,財權不缺的時候,這一點就會被放大,他們苦惱自己獲得的別人一輩子都得不到的財富和權利,而自己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去享受,而越想越苦惱,太監們心理由此會產生變化,變的陰險、惡毒,尤其看到別人展現優越感的時候會讓自己更加不舒服,便想盡辦法的整治別人,讓人臣服在自己的腳下,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自己心裏的空缺感。

我看古代歷史會發現,大多有權勢的太監都不是個好東西,甚至還有一些太監想要當皇帝,這正是驗證了心理學上的一句話“缺什麼就會表達什麼”,歷史上“知名”的太監大多都是遺臭萬年,比如明朝的太監劉瑾,最後被凌遲處死,圍觀羣衆爭相買劉瑾被割下來的肉,然後放其嘴裏喫掉,以此來表達對閹人的仇恨。

事情總是沒有絕對的,歷史上還有一些名垂千古的太監,這一些太監給人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們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比如明朝的鄭和,鄭和是知名的太監,但是他沒有怨恨自己的境遇,而立努力積極的改變,七下西洋,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作爲當時明朝諸多的功勳大臣,也沒有達到鄭和的貢獻的高度。

鄭和的貢獻非常大,還有一個唐朝太監,因做了一件小事便被後人稱讚之今。唐末時期的太監張居翰,這個太監在歷史上不知名,他沒有做到鄭和的高度,但是他卻用他的善舉救下了千人的性命。張居翰也是一位積極向上了太監,在唐末時期張居翰就做到了皇帝祕書長的位置上,這樣的職位權利是非常大的,但是他沒有做出劉瑾、魏忠賢等把持政權的行爲。

有一次,一位叫王衍的地方勢力被唐打敗,唐朝當時的君王唐莊宗表示,只要王衍投降,自己可以不追究其罪責,王衍便投降了。投降之後,王衍帶着自己的家人和部下一衆上千人去洛陽,然而這時候,唐莊宗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唐莊宗怕王衍是假投降,爲了以防萬一,莊宗下密旨處死王衍一行衆人。

密旨讓張居翰帶去的,張居翰知道了這個消息,當時王衍一行中有很多無辜之人,全部殺掉太過於殘忍,張居翰認爲皇帝出爾反爾的行爲非常不好,便獨自做了一個大膽的行爲,篡改聖旨,只要瞭解歷史或者看過電視劇的人應該知道,篡改聖旨是殺頭的大罪,張居翰毅然決然的在宣讀聖旨的時候改了一個字,把“一行人”改成了“一家人”,就這樣,上千人因此躲過了一劫。張居翰正是因爲這樣的做法,讓歷史銘記住了這位有情有義的太監,雖然他沒有做出鄭和震驚世界的壯舉,但是他依舊在歷史上留下善心的一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