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慶假期7.82億人次出遊 “人從衆”背後是什麼?)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8日電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多達7.82億人次出遊,花了6497.1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擁擠的人潮中,景區開啓“人從衆”模式,讓人感嘆到底是景區不夠用還是假期不夠用?“打卡式旅遊”登上微博熱搜,也引發人們的深思:旅遊的意義就是爲了拍照發朋友圈?

點擊進入下一頁黃山迎客松景點附近遊人如織。 楊傳琳 攝

7.82億人次出遊,花了6497.1億元

在2019年的最後一個法定節假日,國人的旅遊熱情充分釋放。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2019年國慶七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同比增長8.47%。

其中,10月7日全國接待國內遊客5097.3萬人次,同比增長8.78%,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07.8億元,同比增長10.34%。

在出境遊方面,國慶假期,全國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達到198萬人次,7天合計出境遊突破700萬人次。

點擊進入下一頁10月3日,四川樂山,遊客排隊下棧道觀大佛。當日,樂山大佛景區迎來國慶長假客流高峯,景區內遊人如織。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人從衆”背後是景區不夠還是假期不夠?

這個“十一”黃金週,各地景區迎來旅遊高峯,尤其是熱門景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出現了“人從衆”的狀態。

假期景區有多擠?很多景區出現瞬時逼近承載量最大值,有遊客直呼,趵突泉看不到泉,西湖看不到湖,外灘看不到灘……還有遊客表示被“擠到質壁分離”“手機信號都被擠斷了”……

爲了防止過度擁擠,多地熱門景區開啓限流模式。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限流每日參觀遊客總人數爲6.5萬人次;華山門票每天銷售限額爲2.5萬人次;樂山大佛景區每日遊山票限額2.24萬人。

遊客這麼多,顯得國內的景區有點不夠玩了。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2018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末全國共有A級景區11924個,全年接待總人數60.24億人次。

不過,在這1.1萬餘個A級景區中,只有250多個5A級景區。遊客都想去好玩的地方,然而“僧多粥少”,在集中出行的旺季更是會凸顯優質景區人滿爲患的矛盾。

點擊進入下一頁10月2日晚,上海外灘核心區域客流人數最高瞬時值達7.1萬人。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除了景區供給方面,假期供給不足也是造成景區“人從衆”的重要因素。遊客們都知道黃金週旅遊人多路堵,爲什麼還選擇這個時候出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帶薪休假落實難,有假難休,難以錯峯出遊,無奈只能扎堆出遊。

人社部開展的部分城市(60個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情況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職工享受了帶薪年休假。言下之意,有近半數的人沒有享受到帶薪年休假。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對全國2552名在業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0.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帶薪年休假”,4.1%“有帶薪年休假,但不能休”,18.8%“有帶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而“有帶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僅佔31.3%。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在大衆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家一邊擁堵一邊出去旅遊,可能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是常態。從長期來看,一是需要回應民衆優化節假日製度的迫切需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二是可以大力發展夜間旅遊和夜間消費,“時間換空間”。

“擠並快樂着”,要緩解假期集中出遊造成的“人從衆”的擁堵狀態,增加景區和假日供給,真正落實帶薪休假是其中關鍵。

近些年,不少地方發文探索實施2.5天小長假。而在今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要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單位與職工結合工作安排和個人需要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錯峯休假。

點擊進入下一頁資料圖:中新社發 湛超越 攝

“打卡式旅遊”:旅遊的意義就是爲了拍照發朋友圈?

在這個黃金週,京津冀、膠東、長三角、珠三角、雲貴、成渝、鄭汴洛等地重點城市、頭部景區、網紅打卡地迎來客流超高峯,同比增長15-50%。

作爲網紅城市的重慶,國慶節假日期間共接待境內外遊客3859.61萬人次,超過了重慶市總人口(2018年常住人口3101.79萬人)。

重慶解放碑、天津之眼、廣州小蠻腰,新近投入運營的大興機場成爲旅程中的時尚吸引物。

同時,“打卡式旅遊”也登上了微博熱搜,引發了網友對旅遊的意義的熱議。

所謂“打卡式旅遊”,即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方式,現在年輕人們熱衷的“打卡”地點發生了變化。很多地方只要沾上“網紅”二字,年輕人就接踵而來。

點擊進入下一頁遊客用手機記錄下音樂噴泉的美麗瞬間。 孫妮亞 攝

有的人,排隊5小時,只爲打卡西湖音樂噴泉;有的人,排號20000桌,只爲打卡一家網紅餐廳;有的人,堵車半小時,只爲打卡一個名叫“立馬回頭”的公交站。

而對很多人來說,“打卡”的目的,可能就是爲了發一個朋友圈。人們來到餐廳,來到景區,來到酒店,已經不太在意自己的體驗了,最重要的就是怎麼拍圖片拍視頻發朋友圈。

有網友覺得,打卡式旅遊的原因之一是因爲不少景點都名不副實,或者說它們經不起時間考驗,比如這個公交站就不可能比故宮有內涵 ,不值得花大量時間遊覽,看一眼就足夠了,很多人就是圖個新鮮。

也有網友認爲, “打卡式旅遊”大多是朋友圈式的旅遊,是爲了滿足虛榮心而已,身體確實是在路上了,一天一天趕路,一個一個景點打卡,但上車一頓睡,下車猛拍照,一問哪好玩,啥也不知道。

在很多人看來,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遊”旅遊,都在忙着拍照錄像,但卻沒有真正靜下來,用心去感受和體會風景,這種滿足於“拍張照”或“打個卡”的旅遊意義不大,放鬆身心、休閒娛樂、感受“詩和遠方”纔是旅遊的意義。

又一個“十一”黃金週過去了,如何緩解景區“人從衆”,如何高質量休閒,避免“打卡式旅遊”,也是這個國慶假期帶給我們的一點思考。 

netease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金磊 責任編輯:王寧_NB124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