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外甥可能是接连两顿,我都给了他意外惊喜,当外婆(婆婆)告诉他晚餐吃菜豆腐是时候,很自然的就问我:“舅妈,你晚上准备再帮我们做点什么好吃的呢。吃过早餐,收拾完毕,婆婆说黄豆也泡的差不多了,下午准备做豆腐。

今年的春节,过的相当憋屈。憋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年前回来到现在,一直都宅在家里,活动范围不超过自家的院子;二是年前没有预料到疫情会蔓延到如此程度,家里没有屯多少生活物资,如今被“困”在家里,什么东西都要“省着用”。

年前买的菜将就着过了元宵节,之后就几乎只能天天萝卜、白菜、土豆的凑合着了(这几样是自家地里种的,眼看着也快吃完了)。这样的饭菜,大人都吃的直皱眉头,更别说家里的两个小娃娃(10岁的小外甥和2岁的若兰)了。

这不,看着晚餐又是白菜汤煮面条,小外甥就说“不饿,不吃了”。大家都知道的,中午小外甥就没吃几口饭,晚上哪能不饿呢?只不过吃腻了,不愿意吃罢了。婆婆就对小外甥说“晚上先将就一下吧,明天外婆给你做好吃的”,小姑子又好说歹说的哄了半天,小外甥总算吃了半碗。

吃完饭,收拾完毕,婆婆进屋去端了半簸箕黄豆出来,挑拣一番,泡在了一个大盆里,说是准备第二天做豆腐。婆婆是做豆腐的好手,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自己做豆腐。

豆腐含铁、镁、钾、烟酸、铜、钙、锌、磷、叶酸、维生素B1、蛋黄素和维生素B6等,不仅营养价值极高,还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很适合小孩子食用。

另外,豆腐的吃法比较多样,蒸煮煎炸炒做汤,样样都很美味。据说,不少地方还开发出了”豆腐宴“,能够以豆腐为主要食材,做出一百多道美味佳肴。咱们不说变出那么多花样,用它做个十来道家常菜,还是没问题的。豆腐,确实是这种特殊时期的最佳食材啊!早餐:豆浆+腊味豆渣饼

现磨豆浆

第二天早上,婆婆正想着早餐吃什么,我说“那不是有泡的现成的黄豆吗?早上就打个豆浆吧”。婆婆说“早上光喝豆浆也不行啊。”我说“不用担心,我有办法”。婆婆于是答应着去打豆浆了。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家里人多(公婆、我们一家三口,小姑子一家三口,总共8个人),用豆浆机是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的,婆婆就用打浆机先打出生豆浆,过滤之后放进锅里煮。

婆婆打豆浆的时候,我赶紧切了一些胡萝卜(婆婆种的)、洋葱(这个比较耐储存,年前买的多)、腊肉丁(腊肉是婆婆养的土猪肉,自己熏制的)和葱花。炒锅里加了一点点油,先把腊肉丁煸炒出油,然后加入洋葱炒出香味后加入胡萝卜和红椒拌匀。

这时候婆婆已经把豆浆过滤好了,我就把刚炒好的腊肉蔬菜丁倒进过滤出来的豆渣里,打入鸡蛋(婆婆养的鸡下的,真正的土鸡蛋),加入面粉、葱末、五香粉和盐,搅拌均匀,团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丸子。外甥看到我在捏丸子,也凑过来帮忙,不一会儿就团了两大盘。

腊味豆渣饼

然后,我把捏好的丸子压成了一个个的小圆饼,婆婆在锅里放进了适量的油并烧热了,我把压好的饼坯放进锅里,煎至两面金黄,香喷喷的腊味豆渣饼就出锅了!

早餐:豆浆+腊味豆渣饼

配上婆婆早已煮好的豆浆,一顿不算太丰盛,但非常美味的早餐就做好了!我招呼着大家赶紧过来吃早餐了,小姑子带着若兰过来了(在我做早餐的这段时间里,若兰一直在和姑姑玩。若兰挺黏姑姑的,小姑子也很喜欢若兰)。看着盘子里色彩鲜艳,冒着热气的饼,若兰就叫着“今天的饼看起来好好吃哦”。我用小盘子(若兰专用的)分好,若兰一边吃,一边喊着”真好吃“。

另一边,小外甥也吃的正香。小姑子逗说小外甥”你不是不吃豆渣吗?平时打豆浆,给你的都要过滤两遍,就怕有豆渣没过滤干净,今天的豆渣饼,你一个人就吃掉了半盘子“。小外甥回击道”你平时又没这么做过,我平时不吃,是因为你不会做“。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午餐:麻辣豆花面

吃过早餐,收拾完毕,婆婆说黄豆也泡的差不多了,下午准备做豆腐。首先要把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传统的做法是用石磨磨的,费时又费力,幸好现在有电动打浆机,就方便多了。

扭豆腐

半个多小时,两大桶白花花的豆浆就打好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豆渣过滤出来。只见婆婆把一个木架子(如上图所示)支在锅上面,然后把磨好的生豆浆倒进一个专用的大布口袋里面,雪白的豆浆就从布袋子里流到了下面的锅里面,布袋里剩下的就是豆渣了。刚开始的时候,豆浆会自己流出来,但越到后面,布袋子里的豆浆越来越少,就必须用力的挤压布袋子,才能把袋子里的豆浆尽量挤干净。所以,这一道工序又叫”扭豆腐“。

点豆腐

把过滤完豆渣的豆浆大火烧开,就该“点豆腐”了。婆婆用的是农家特有的浆水“点”的。随着一勺一勺的浆水加进去,锅里的豆浆开始凝结成絮状,慢慢再结成团状,也就是“豆花”状。这时候,婆婆会先盛出两碗给我留着,因为我最喜欢吃“豆花”了。

豆花

嫩滑的豆花,再佐以辣椒油、酱油3、香醋、葱、姜、香菜等调制的蘸水,趁热蘸食,鲜香嫩滑,食欲顿开。最近家里人口多,我想着好这一口的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就让婆婆多盛了两碗出来,暂时放在一边。

压豆腐

我们继续“点”至豆花和浆水完全分离(当地的叫法是浆水“清了”)。然后把凝固好的“豆花”倒入在一个事先铺有细纱布的容器中,用纱布包好,盖上竹帘,压上重物,等待豆腐定型。

因为做的豆腐比较多,花了很长时间。我们刚把豆腐压好,还没来得及做午餐呢,小外甥跑进来说“饿了”。这时候择菜、洗菜,蒸米饭(我们通常中午时吃米饭的)已经来不及了。

我说:“不着急,锅里的浆水汤不是现成的(已经烧开了)吗?盛一些出来,放到小锅里(点豆腐用的是大锅),就用它煮面条吧。”

陕南浆水面

小外甥一听,就喊“又是浆水面?我都连吃了三天了,能不能换一种呀(陕南农家,几乎没有不爱吃浆水面的。但是,天天吃也会让人受不了的)?”

我说:“别着急,舅妈中午让你换一种从来没有吃过的新口味。“

可能是早餐让小外甥尝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也有可能我“巧媳妇”(其实,我的厨艺非常一般,但是“花样多”,每次回公婆家,都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所以婆家亲戚们都夸我是“巧媳妇”)的名声在公婆这边的亲友间早已传遍,所以小外甥立刻愉快的答应了,并且带着若兰出去玩了。

我自创的麻辣“豆花面”

趁着婆婆煮面条的空档,我用酱油、花椒面、味精、辣椒油、葱花、姜末、香菜调制了一个麻辣味的蘸汁。这时,婆婆的面条也煮好了,盛上小半碗面条,盖上嫩滑的豆花,浇上备好的蘸汁,一碗麻辣鲜香的“豆花面”就做好了。

另外,我用酱油、香醋、香菜、香油给若兰单独调制了一点味道相对清淡一些的蘸汁。因为豆花非常“吸味”,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做出来的豆花面不“入味”的问题。

我自创的这碗麻辣豆花面(注意啦,这是我自创的,不是遵义豆花面,也不是重庆豆花面,请大家不要纠结正宗不正宗的问题),毫并不意外的俘获了小外甥的胃,也获得了一大家人一致的好评,包括若兰,也把她的那一碗吃了个底朝天。晚餐:菜豆腐+豆渣丸子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餐时间。其实,晚餐婆婆中午做豆腐的时候就顺带准备好了,那就是汉中人最喜欢的菜豆腐。

菜豆腐,是汉中地区特有的风味膳食。腐块色泽青白如玉,质地细嫩,其味酸香可口,为汉中人民喜欢的佳餐美食。这里的人们,既把吃菜豆腐当作调剂生活的拿手戏,又把菜豆腐作为招待宾客的好肴馔。凡到过汉中的人,无不为能吃一顿菜豆腐而称快(特别是一般农家自作的)。

小外甥可能是接连两顿,我都给了他意外惊喜,当外婆(婆婆)告诉他晚餐吃菜豆腐是时候,很自然的就问我:“舅妈,你晚上准备再帮我们做点什么好吃的呢?”

说实话,我本来没打算晚上再做什么了,因为一到晚上,若兰比较黏我,不太愿意和其他人玩。但是,既然小外甥都这么问了,我要说“不做”,恐怕扫了他的兴致,毕竟,他也不过10岁,一个大孩子而已。那么,早点什么东西,既好吃,又简单省事呢?我看到中午做豆腐时过滤出来的一大盆豆渣,有了主意。

榨完豆浆后,豆渣让人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豆渣的营养价值了。豆渣中含有水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其实是个不错的烹饪原料。我另外搭配了胡萝卜(婆婆自己种的胡萝卜)和芹菜叶(这个也是婆婆种的,不过只有几棵,只能偶尔掰几片叶子用来调味而已)来增加口感和营养成分。

取适量豆渣放入较大的盆里,加入葱花、鸡蛋、胡萝卜丝、切碎的芹菜叶,再加入少许盐和花椒粉,最后加入少许面粉(加面粉,一是为了调整干湿,二是增加粘性,方便丸子抱团),搅拌均匀,团成丸子,放进油锅里炸至定型后捞出,第一遍炸完之后,再复炸一次,即可装盘食用。

丸子炸好了(因为我要陪若兰玩,所以拌好料,团丸子和油炸的工序基本上是小外甥和小姑子完成的。全家齐上阵,其乐融融,这样的感觉真好),婆婆也已经准备好了吃菜豆腐时必备的小菜,虽说是“小菜”,配料倒挺丰富,有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油泼豆瓣酱、油泼辣子等。用筷子夹上一撮配菜抹于豆腐上,送入口中,细嚼慢咽,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小菜麻辣,那种难言之妙令人回味无穷。

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那盘豆渣丸子。炸好的丸子色泽金黄,散发着浓浓的豆香味,咬一口,外焦里嫩,倒是挺不错的下饭菜和“小零嘴儿”。尤其是两个孩子,先是你一个我一个的往嘴里送,后来若兰直接把盘子扯到了自己跟前(晚上的主食是菜豆腐,所以没给若兰单独用盘子装丸子),嘴里还叫着“这是宝宝的”(乖巧的若兰,偶尔也会有霸道、不讲理的时候啊)。

小外甥正伸着筷子准备夹呢,小姑子一句“不许和妹妹抢”(中国父母的一贯作风,大孩子需要无条件的让着小一些的孩子,否则就会被训斥),小外甥悻悻的缩回筷子,委屈的憋着嘴。我赶紧哄着若兰把盘子推回桌子中间,招呼着小外甥一起吃(大孩子也是“孩子”呢,何况今天的丸子,可是小外甥亲手团的,付出了劳动,享受成果是理所应当的。再说了,也不能惯着若兰“吃独食”)。小姑子听我如此说,若兰也已经把盘子推回了桌子中间,也没有闹,方允许小外甥继续吃(我该说小姑子“家教严”呢,还是对孩子“管得太紧”?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当然,油炸的东西,不宜多吃,特别是晚上。两人又各吃了几个,都被哄着继续吃菜豆腐了。

我和婆婆一起用黄豆搞定的一日三餐,看起来还不错吧?这段时间,大家是如何用有限的食材解决一日三餐的,欢迎留言分享。#我,无条件写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