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社会化的过程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这是每个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所以,等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家长还要带幼儿参加社会性活动,如聚会、参观、演出等,在众多社会性活动中,给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其实,只要父母抓住孩子的“社会规范敏感期”,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元素,教育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就能够全面提升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孩子打造“好人缘”。

在老家宅了两个多月,我们终于带着若兰宝贝回西安了。只是,疫情并未结束,回来之后也只能整天闷在家里。被拘在家里的若兰时不时就要问一句“我们去找婉彤姐姐玩好不好”?

若兰最近惦记婉彤姐姐惦记的紧,一方面是因为整天闷在家里,实在无聊,另一方面是她已经不满足于每天只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而是渴望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

宝宝大约在2岁半左右,会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模式,对群体活动有了更为明显的倾向,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社会规范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意味着孩子已经进入“社会规范敏感期”。

进入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孩子(社会规范敏感期一般从2岁半左右开始,持续到6岁左右结束),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及主动性增强,并且会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并用它约束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这一阶段是孩子认识、理解以及形成社会规范行为的最佳时期。

俗话说“独木难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社交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工具。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而幼儿时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状况也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所以,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不要忽视早期社交对孩子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宝宝真的是“人见人爱”,人缘好的不得了,有的孩子却总是形单影只,很难融入其他孩子的圈子里。作为父母,自然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时时处处受欢迎。其实,只要父母抓住孩子的“社会规范敏感期”,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元素,教育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节,就能够全面提升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孩子打造“好人缘”。

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范。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家庭成员到亲朋好友,再到同学、老师以及日后其他方面的人际交往,这就要求儿童必须依据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来行事。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使用文明用语,遵守各种社会规范,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理解社会规范,学会处处遵守社会规范,这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特别是母亲与孩子在生命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性依恋关系,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最初样本和模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带宝宝外出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与邻居、朋友多一些交流,以实际行动带给宝宝正面的影响;新年见到亲戚朋友,拜个年,送去一声问候;家里来客,热情招待,迎来一份喜悦;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让座,献上一份爱心;走路看到垃圾,顺手捡起,还环境一份清洁……总之,家长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孩子的好榜样。长期如此,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行为,还可以特意设定一些游戏,将一些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带进来。另外,短小而押韵的儿歌简单易懂,深受孩子欢迎。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唱关于社会规范的儿歌,加深孩子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走路学小猫儿,没有声音静悄悄,公共场所要做到,人人夸我好宝宝!

创设丰富而适宜的社会性环境,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形成。

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缺少玩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要求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丰富而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他人正确地相处。

第一,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孩子人缘好不好,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关。一个温暖阳光的家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孩子的心是完整的、坚强的、开放的,孩子才敢主动与人交往,才有自信表现自己。这就需要父母首先在家里就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环境,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家庭大小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等到孩子走出家门,父母要鼓励、引导孩子大胆地与他人交往,品尝与人和谐交往带来的种种乐趣,人际交往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

第二,需要培养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社交能力是在孩子与他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社交能力,家长要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尤其是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获得想要的东西。比如,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导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当孩子与别人争抢东西时,家长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另外,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行吗”、“你先玩,我后玩”等语言,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第三,创设情境、提升社交能力。社会交往知识的获得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完成的。相比于教给孩子诸多的社交技巧、强行将孩子推到人前,父母更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

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将孩子带出家门让他跟家人之外的人和事、物接触了,比如:带幼儿到社区,或去亲戚朋友家与更多的小朋友交往。

等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要将孩子的社会化提上平常生活的日程,使之成为孩子游戏、生活的重要部分。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这时候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比如,家里来了客,要让孩子参与接待,满足孩子交往的需求,让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习协商、谦让、合作等多种社会性技能。

当然,社会化的过程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这是每个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所以,等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家长还要带幼儿参加社会性活动,如聚会、参观、演出等,在众多社会性活动中,给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让孩子具备更多吸引同龄人的地方,引导孩子自行处理社交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除了主动去结交朋友,另外让同龄人主动来结交孩子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多关注孩子,让他们具备更多吸引同龄人的地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人格。而在家长过度关爱下成长的独生子女,往往只想索取,不知付出,这恰恰是难以与别人融洽相处的人格。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在和其他孩子交往时,学会真诚、自省、求同存异、谅解和宽容,多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包容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是赢得别人对自己好感的前提。

当然,孩子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摩擦、矛盾,告诉孩子,人与人交往有冲突是正常的,但是有问题就要解决,发脾气和逃避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要让孩子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采取过激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