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是女性身上所獨有的特徵,它是女性陰道的分泌物,具有溼潤陰道、排泄廢物和抑制病原菌生長的作用,正常情況下,它是一種無氣味、微酸的黏稠物。它的改變提醒着女性私處的健康狀況。我們知道,白帶的異常改變,情況有多種,比如呈現乳酪狀或豆腐糟樣,或白帶中混有血,膿性白帶,色黃或黃綠,粘稠或呈泡沫狀,有臭味,黃色水樣白帶,或伴有瘙癢等等。
發現有白帶的異常改變,我們不可能不重視這個情況,它提示我們的身體出現異常狀況,這就好比某處着火了一樣,在我們的指揮中樞,應該是第一時間發出去救火的指令。那麼,如何救火,採用什麼方式,就是我們今天要談到的內容。
近代中醫泰斗張錫純一生務醫,在女性婦科門類總結了一共十幾個方子共享給大家,其中有一個方子叫做清帶湯,它是專門針對女性赤白帶而設立的。

我們先來看看清帶湯的組成:生山藥一兩、生龍骨(搗細)六錢、生牡蠣(搗細)六錢、海螵蛸(去淨甲搗)四錢、茜草三錢。在清帶湯的組方當中,張錫純指出了據症加藥的點:1.如果是單純的赤帶(即白帶中混有血),應在清帶湯的基礎上,再加入白芍、苦蔘各二錢;2.如果是單純的白帶比較重,就在清帶湯的基礎上,再加鹿角霜、白朮各三錢。
關於清帶湯的組成解析和功效的情況,我們暫先看看張錫純用方的治驗情況。
一位20多歲的女性,主要表現是白帶較重,醫治一年多都沒有治癒。病人來找張錫純給她看,張氏從病人口中瞭解了病人的主要症狀,再查驗了病人的脈象,其脈甚微弱,病人的脈微弱,說明病人有氣血不足的情況,再加上病人自己的下腹以下都比較涼,說明她還存在陽虛的情況,張氏確定了病人的情況後,使用了清帶湯,並在此基礎上加了乾薑六錢以溫暖下焦,鹿角霜三錢以補充衝任督三脈。病人連續用藥十劑,病就好了。
我們在看看另外一個病例,上面那個是年輕女性的,多以白帶偏重爲主。現在要談到的這個病例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女性,她的情況是赤白帶,是以赤帶多於白帶爲主,也是治了一年多沒治好。張氏同樣審查了病人的脈象,其脈甚爲洪滑,洪脈指下的可感覺到其充實有力,來盛去衰,這是有熱的表現,滑脈,指下的感覺較爲圓滑,就像珠子連續在脈道里滾動一樣,這是實熱的一種表現,當然也有可見於痰飲、食滯或者健康人,就這位老年女性的現在症狀來說,症脈一致,可斷爲熱,除此以外,病人還有心熱頭昏,時有感覺眩暈,躺在牀上已有半年多。這個病人的情況,主要是赤白帶持續一年餘,躺牀半年餘不能起牀,還有心熱頭暈的情況,脈象爲洪滑。所以張錫純在清帶湯的基礎上加了白芍六錢,方子喫了數劑以後,白帶好了,但是赤帶還在,心熱、頭暈的情況也還在,所以又加了苦蔘清熱除溼、解毒殺蟲,龍膽草清瀉肝膽之熱,白頭翁瀉熱涼血,三藥各數錢,服用七八劑藥,赤帶也好了,其他症狀也都痊癒。

醫者張錫純親言,其創制這個方以來,用來治療女性帶下病,已有數不清的痊癒的人,張氏在清帶湯這個方子的註解下只記了這兩個病例,就是因爲這兩個病人的病因寒熱懸殊,如果年輕(年輕人爲寒因),應反加具有大熱之性的藥(寒者熱之);年老的用這個方(熱因),應反加具有苦寒之性的藥。所以在臨證的時候,應該要審證用藥,不應該拘泥病人是老人還是年輕人。
我們再倒回去看看清帶湯的組成,看看張錫純是如何創制這個方的。
中醫的帶下病,帶下是衝任之證,人的經脈當中也有帶脈,爲什麼衝任之脈、衝任之證的病卻用帶來定名呢?
醫者張錫純言,奇經帶脈,橫行腰間,能對人身上下運行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進行約束,而衝任之脈出現異常,例如滑脫之疾而現帶下病,責任歸咎在帶脈不能約束的緣故,所以名爲帶下。但是帶下這個病不僅有滑脫情況(導致白帶量增多),也還有滯下的情況,就是在滑脫之中,還存在瘀滯的情況,衆所周知,所瘀滯的不外氣血。但在張錫純提到的案例當中,我們還看到了因寒、因熱的不同。
因此,我們看帶下病,有帶脈不能約束的原因,有衝任之脈滑脫而導致白帶增多,還有氣血瘀滯的情況,除此外,還要注意人身體上表現出來的因寒、因熱的不同(寒熱從脈象上和舌診可以辨別,寒象脈弱,舌偏白;熱象脈洪滑,舌偏紅)。

張錫純的清帶湯就是針對上面這些情況專門創制的,在組成中,我們看到,有婦科第一方四烏鰂骨一蘆茹丸的成分,茜草和烏賊骨(即海螵蛸),這兩味藥,都是開通之品,可用於化滯,其亦實兼收澀之力,具有止帶之功;龍骨和牡蠣用以固脫,張錫純選用這兩味藥是非常有考量的,《神農本草經》載,龍骨善開癥瘕,牡蠣善消癙瘻,這兩個藥爲收澀之品,但也兼有開通之力。
所以我們看龍骨、牡蠣、海螵蛸、茜草四味藥,收澀與開通兼具,能開通、能收澀,相互助力,相得益彰;還有方中的生山藥,她是做什麼用的呢?用生山藥的目的正是以其滋養腎中真陰而固元氣之用,它的作用就相當於是在給本體供應能量,讓本體把渙散的元氣凝聚,穩住“民心”的同時,讓其餘四味藥去“火”。
用張錫純的話來說,方子之妙,是不能用語言就能描述的。
最後,還是得再注意一下,須得分寒、分熱,從白帶、脈象、舌象這些都可以辨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