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從選手身上看到槽點,好聲音節目組也不放過從導師的角度“做文章”。選手在變、觀衆在變、時代也在變,《中國好聲音》也迫切地需要做出些改變。

昨晚,2019年《中國好聲音》總決賽在鳥巢舉行,最終李榮浩戰隊的邢晗銘獲得了冠軍。

邢晗銘

有趣的是,在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人們驚訝的不是冠軍人選的歸屬,而是《中國好聲音》今年居然已經播出了?

決賽結束,還有觀衆不知道節目開播,《中國好聲音》怎麼了?

單從收視率排名來看,《中國好聲音》開播便輕鬆破了2%,似乎勢頭十分強勁。

然而,在社交網絡上,卻鮮少見人討論今年的“好聲音”,既沒有突出的選手代表,更沒有廣泛傳播的作品。《中國好聲音》的高收視率更像是在小圈子內自娛自樂,反而是《中餐廳》的“明言明語”出圈成功。

某周微博話題量對比:

來源:綜藝勢力榜來源:綜藝勢力榜

截止到決賽結束,入圍決賽的四強選手微博粉絲居然還沒達到1萬,冠軍選手邢晗銘只有不到4萬的粉絲。

黃牛更是將決賽的門票甩賣。

其實,垂直對比來看,今年的“好聲音”除了首播破2,之後每期在1.5%左右徘徊。

也許別的綜藝節目可以拿這個數據吹噓,但作爲一檔曾經現象級的國民綜藝,已經走過8個年頭的長壽節目,人們似乎嗅到了一絲日薄西山的味道。

從往年決賽的收視率就能看出,《中國好聲音》近幾年的頹勢。

任何一檔綜藝節目,即使再火,做到第四季往往都是下坡路的開始。

觀衆追求的是新鮮,無論多好的東西每年一直重複,觀衆也會審美疲勞,《中國好聲音》似乎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選手:

人才儲備斷層,

“好故事”不再吸引人

2012年,《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

盲選“轉椅子”、明星不當評委改當導師、導師之間的搶人大戰、戰隊pk……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新奇。

當時,節目組爲選手打造的是“好故事+好歌曲”模式:唱得好固然重要,個人經歷精彩更加分。

爲了完成父親遺願參賽的純情女孩徐海星、自稱哈尼族王子的李維真等等,他們帶着或感動或搞笑的故事來到舞臺。關於選手的經歷,故事的真僞,觀衆甚是津津樂道。

徐海星徐海星

故事負責讓人迅速記住選手,選曲則決定了傳播寬度。

頭幾年的《中國好聲音》幾乎是最爲成功的推廣歌曲的平臺,每週觀衆都想從節目裏尋找到好聽的歌,“好聲音”起到了音樂風向標的作用

張瑋的《high歌》、李代沫的《我的歌聲裏》、丁丁的《愛要坦蕩蕩》……均是藉由好聲音的平臺大火。

張瑋張瑋

然而,隨着時代發展,觀衆對真人秀的態度產生了變化。

對每位選手的經歷從沉浸到質疑再到忽視,選手參賽的理由無外乎爲夢想、爲父母、爲女友。

簡單點說觀衆套路見得太多,已經很少會“真情實感”了。

至於選曲,今年的“好聲音“重點偏移,開始討論諸如《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這樣的抖音神曲是否該出現在比賽中

曾經誕生“神曲”的平臺,如今需要靠着抖音神曲的熱度來反哺節目,博取觀衆注意力?

最初幾屆的好聲音熱門選手,基本上都過得還不錯。名氣小的,接接商演;名氣大的,迅速打入歌手圈。

吳莫愁、張碧晨、金志文、吉克雋逸等等,《中國好聲音》裏能叫出名字、有特色有實力的選手還是很多的。

吳莫愁 梁博 金志文 吉克雋逸吳莫愁 梁博 金志文 吉克雋逸

可爲什麼後面幾季的選手水平就顯得普通了呢?

尤其是到了決賽直播階段,沒有幾個選手能撐得住?

李榮浩戰隊作爲這一季的冠軍戰隊,全員登上鳥巢舞臺演唱《年少有爲》,卻成爲整場“跑調”最嚴重的部分。

這裏就涉及一個問題——人才的儲備是需要時間的。但好聲音每年舉行一次,通過幾輪比賽迅速造星,這就造成了矛盾。

節目組挑選的選手既要唱得好,還要有特色、有星相,如果顏值高那就更好了……前面幾季,已經四處蒐羅、篩選出的選手,短時間內無法再找到同樣素質的人。

當年第一季冠軍的梁博奪冠之後沉寂了幾年,最近又憑藉作品再度迴歸到大衆視野。

梁博梁博

昨天決賽中的幫唱嘉賓周深,成了全場發揮最穩定的歌手。

周深周深

一方面說明他們足夠優秀,另一方面也凸顯出了近幾季選手“矮子裏拔將軍”的尷尬境地。

導師:

頻繁換導師,

好聲音變身脫口秀

除了從選手身上看到槽點,好聲音節目組也不放過從導師的角度“做文章”。

第一招便是更換導師,延續節目的壽命。

2016年,節目組邀請了自帶大批粉絲和良好路人緣的周杰倫,首次擔任導師會有怎樣的表現,人們十分好奇。

去年是出口即可成段子的李健。

當然,節目組也有一些更換的導師存在感相對較弱的例子,比如齊秦、謝霆鋒。

第二招則是挖掘導師間的火花,試圖吸引眼球。

更換導師的目的,一是靠着自身魅力吸粉,更重要的是希望導師之間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可以看到,和“好聲音”相關的熱搜中,排在前面的基本都是導師間的互動。

陳奕迅冒充好聲音學員,一下子被周杰倫聽了出來。

哈林和李健不聊音樂,聊起了成語。

乍看之下挺有意思,仔細一琢磨,互動模式根本是“換湯不換藥”。

導師互動的環節,也就是“搶人”的環節,爲爭奪一個選手導師們擡槓較勁,互相拆臺的套路,從第一季用到了最後一季。

楊坤的“我今年辦32場演唱會”,汪峯的“你的夢想是什麼?”,都是在搶人環節誕生的“名言”。

然而到了第八個年頭,那英老師還要一臉驚訝地問“是我先轉的嗎?”

觀衆早已沒有了激情和好奇,想要知道選手選擇了哪位導師。

導師間的互動,是爲了誘引誘觀衆來觀看節目,說到底,最終是要回歸到選手和歌曲本身的質量。

但大段大段的搶人遊戲,脣槍舌戰,使得“好聲音”越來越不像是一檔音樂綜藝,反而更像是脫口秀。聊得有趣還好,最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尬聊、尬搶。

製作:

版權風波重創,

新型選秀節目湧現

2016年,節目的製作方燦星與唐德公司就《中國好聲音》版權一事對簿公堂。

此舉對好聲音節目組帶來重創,“好聲音”不得不改名爲《中國新歌聲》,並對節目進行了“微調”。

轉椅子改爲了從“山坡”上衝下來,盲選聽到心儀的聲音,導師即可按動按鈕,讓椅子從滑道上滑下來即代表選擇成功。

要求導師自己設計戰隊的戰旗,凝聚力量。

2018年,燦星重新爭奪回版權後,又將紅轉椅改了回來。

今年則在規則中添加了一條“一鍵閉麥”,導師在搶人環節可對其他三位導師之一使用,被選中的導師椅子將被轉回去且不能再發言。

諸如此類的調整,《中國好聲音》每年都會進行。

但這些微小的調整,對整個節目的賽制與風格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導師+學員”組成戰隊,戰隊間互相pk,一直是燦星堅持的套路。不止在《中國好聲音》,其他節目《這就是街舞》、《這就是原創》、《一起樂隊吧》等均是採取此種形式。

尤其是李榮浩在今年夏天同時參加了《中國好聲音》和《一起樂隊吧》,有時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同樣的套路用了8年,導師+學員的戰隊形式已經有些過時。

看看今年的音樂、選秀類綜藝,《聲入人心》採取首席+替補的非淘汰制、《我是唱作人》將選手分爲上位區、中位區、下位區三檔、《超級樂隊》採取自由組隊的形式,評委只負責打分點評的工作,將鏡頭交還給選手本身……

再看看去年大火的《創造101》,到了今年的《創造營2019》,熱度驟降。

現在的綜藝環境是,沒有新鮮感,就會被忽視。

選手在變、觀衆在變、時代也在變,《中國好聲音》也迫切地需要做出些改變。

不過話又說回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好聲音的金字招牌,依然是音樂綜藝中響噹噹的存在。

雖然最近幾年,觀衆總是再唱衰“這是最後一季好聲音了”,但開播收視率就能破2%,說明羣衆基礎還是很紮實的。

不出意外的話,明年我們還將看到新一季的“好聲音”,只是希望這次,節目組能給我們帶來驚喜,喚起前幾季“好聲音”令人心潮澎湃的感覺吧。

你怎麼看待今年的《中國好聲音》?歡迎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