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最快毀滅一處景點?答曰:一頂“網紅”帽子足矣。

話說京郊門頭溝區軍莊鎮灰峪村,四面皆山,原本寧靜,但自中國古動物館將這裏作爲一處科普點後,此處迅速躥紅。如今一到週末,滿山皆人,家長帶着孩子,拿着並不專業的鐵鍬、錘子、改錐等工具,以一副尋寶架勢在“化石山”上東敲敲、西探探,還多半都能帶着沉甸甸的“化石”滿載而歸。

只是可惜,經專家確認,這些所謂看起來很像“化石”、上面還有疑似“樹葉”圖案的石頭,絕大多數都並非化石。這些家長孩子們,抱着探索自然奧祕的初心,拿出週末時間遠道而來,又費盡周折踩着小土路、躍過帶刺植物攀爬上山,還要承受翻撿化石時碎石崩進眼睛的危險……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尋回的只是一堆普通石頭罷了。

京郊“化石山”遭羣挖,“網紅打卡地”爲何屢屢被毀?

非但無功,如此行爲還嚴重“有過”。專家表示,無序私挖以及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已對化石山山體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試問,難道這就是家長想讓孩子們學習的一課?

據說,這座“化石山”上的石頭是頁岩,一大塊石頭能像書頁一樣,一層層掀開。而藏在這些“書頁”中間的化石,無異於記錄歷史的字符。灰峪村山上的植物化石,距今已經有2至3億年曆史了,比恐龍還要早很多年。如此珍貴的植物化石,竟遭肆意破壞,實在令人嘆息。

京郊“化石山”遭羣挖,“網紅打卡地”爲何屢屢被毀?

景點成名之際就是毀滅之時,這樣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前段時間,杭州一公園內種了快3年的“粉黛草”,僅3天時間就被拍照者踩踏破壞;上海彩虹灣公園的“粉紅田野”,也被踩出了一片片“斑禿”。

京郊“化石山”遭羣挖,“網紅打卡地”爲何屢屢被毀?

人們去網紅地“打卡”,有的是爲了刷存在感,拍個照片、錄個視頻;有的是出於好奇,想一探究竟;還有的是慕名前往,追尋美的感受,這些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許多從前相對冷清的網紅地,並不具備足夠的接待和管理能力,遊客密集湧入,加之種種不文明行爲,極容易對景點造成“滅頂之災”。

“一紅便毀”反覆上演,證明無論景點還是個人,都必須提升修煉。對於景點而言,應該快速反應、提升管理,避免無序遊覽對景點造成毀滅性破壞。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必須保持一份應對“網紅景點”的淡定。許多地方,無論照片視頻的呈現,又或者文字的描繪,往往都是經過包裝後的美好,不見得名副其實。即便真實,也不見得適合前往。就拿“化石山”來說,一沒有專業知識、二沒有安全措施,家長帶着孩子在到處是碎石的野山上盲目挖採,實在令人擔心。再者說,任何景點都經受不住大規模人流的衝擊,與其跟風去破壞景點之美,倒不如遠遠欣賞,或者錯峯前往。

如果一定要去“網紅打卡地”,請在收拾行囊的同時,務必帶上素養。否則,再美的照片,也遮不住不文明之醜。

京郊“化石山”遭羣挖,“網紅打卡地”爲何屢屢被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