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虛懷納諫、從善如流,他不僅善於聽取諍臣魏徵意見,還將其批評寫在屏風上,時時警醒自己。魏徵死後,他不禁悲嘆:“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就是後世傳頌的“三鑑”。李世民特別重視借鑑歷史經驗,他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反思歷代帝王政治成敗得失,取名《金鏡》。

古往今來,“鏡鑑”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智慧。馬克思認爲:“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係,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係纔得到實現和表現。”又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種“他者”視角賦予了“鏡鑑”哲學底蘊。“鏡子”能讓人正、令人明、使人智。習主席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號召全黨上下“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鮮活實踐。

攬鏡自照,兼聽則明。破除和平積弊,同樣需要“鏡鑑”意識。政治工作領域的和平積弊特別是“三個自我”,大家講起來反感厭惡,做起來卻又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少了客觀之“鏡”,缺了理性之“鑑”,或目不見睫,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看不到深層問題,最終還是穿新鞋走老路。

多一面鏡子,就多一個視角。平面鏡、望遠鏡、顯微鏡、射電望遠鏡……透過林林總總的“鏡子”,人們可以觀察容貌,探索宇宙,凝視微觀世界。同樣,破除積弊需要從多種鏡子中檢視不足。我們可以從“紅色基因”這面鏡子中,探其發端,追其發展,在回顧征程中守好初心;從“基層官兵”這面鏡子中,聆聽真言,挖其病竈,切實改進作風;從“未來戰爭”這面鏡子中,找到差距,緊盯戰位,銳意創新。從這一面面鏡子中,我們要把自己擺進去,反觀自省,用心去看,觸及靈魂。

照鏡子正衣冠,破積弊立標準。《譚政報告》中指出:“不能在我軍基本任務與當前具體任務以外再有所謂政治工作的獨立任務”。我軍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歸結起來就是“一切爲戰鬥勝利”。破除政治工作和平積弊,最重要的是自覺站在強軍興軍的戰略高度,準確把握“生命線”的座標方位、使命責任,緊貼練兵備戰,融入練兵備戰全過程,堅持求真務實做工作,盯着實效抓落實,在堅定維護核心、服務備戰打仗中發揮功能作用。

走進每一個連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明亮的“軍容鏡”,它提醒我們察己容、觀己心、正己行,時時告誡自己“我是一名軍人!”破除和平積弊也需要立起鏡子,主動照、經常照、多個側面照,照出矛盾問題、找出解決辦法,讓生命線在跳出自我、破除積弊中彰顯蓬勃旺盛的時代生命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