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收到……彙報……

通知……收到……彙報……

這是黨員幹部微信、QQ工作羣裏常見的一幕,可當你有幾十個工作羣,除了瀏覽羣裏的各項通知確保不遺漏重要信息、及時回覆以示自己獲悉情況,每天疲於應付,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撲在工作上呢?

近日,《湖北日報》一則報道中提到,某社區工作人員平均入羣20多個,每天至少要回復5個羣的信息。

“打開微信羣、QQ羣回覆上級通知、彙報工作進度已爲社區幹部張羣(化名)的日常工作之一。”

基於網絡的通訊手段,以其迅速、便捷、可留痕等特點,大大壓縮了時空限制,極大地促進了工作,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隨着時間推移,不少幹部產生了“工具依賴症”,導致工作羣出現了氾濫的趨勢,原本旨在“提高效率”的工作羣也逐漸成爲一種負擔。

更有甚者,一些工作羣還成爲“吹吹拍拍”的作秀場,領導隨意發點感慨就能贏得點贊一片。

是工作羣異化了?當然不是,問題不是出在工作羣身上,根本的原因還在人身上。

具體而言,是長期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積習難改。不難發現,在一些披着新技術、新載體外衣的工作羣裏,工作模式仍不過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文字彙報代替實地考察”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版本。

新瓶子裏裝的還是舊酒,雖然換了“馬甲”走的還是老路。這一點,身處那些工作羣裏並深受其害的人並非不知,因爲很多工作羣創建的初衷,僅僅是自己“圖省事”,不是爲工作考慮。

而當關注並參與那麼多工作羣的討論成爲日常工作中“不能承受之重”,當一一瀏覽、逐條回覆成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懈怠、敷衍等態度自然難以避免。

在當前科技進步的時代浪潮中,逆潮流而動、牴觸排斥創新的舉動無異於自縛手腳。

但是如果“換湯不換藥”,以“網來網去”代替“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以工作羣的多少衡量工作量的大小,以虛擬空間的簽到點卯評判實際工作的成效,再好用的工具也不過是裝點門面的花瓶。

“無紙化”辦公不等於抱着手機守着電腦的“五指化”辦公,“智能化”辦公更不能成爲一些幹部趨於懶惰、無所作爲的“遮羞布”。

工作需要新技術、新載體的助力,但最終追求的仍應是通過紮實工作贏得公信與點贊。

清理一下過多過濫的工作羣,整治一下羣裏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工作羣真正“爲了工作”“促進工作”,勢在必行。

(來源:2018年10月16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原文標題:《莫把文山會海搬進工作羣》,作者:賈亮)

本期來源:黨建網微平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