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朝代面临覆灭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事情来搅动风云,有的是为了最后再尽力挽救,有的则是为了给最后一击,清朝也是如此。清末,改革兴起,无数爱国之士都站出来想给国家再尽一点力。这个时期便涌现出了很多名人,有张之洞,也有李鸿章。不过,大家虽然都听说过张之洞的名字,可对于他做过些什么大家都了解吗?不了解没关系,小编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位张大人。

张之洞是一名言官,言官并不容易当,若是有能够进言之事还好说,若没有那就跟一个看着好看的花瓶一样,没多大用处。言官不是一个大官,向皇上告状难免会得罪人。虽然会说话就能当言官,可要想当好言官还是一个技术活。张之洞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小小的言官。身为一个文官,没有军功傍身,晋升相当之慢,张之洞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却依然只是一个五品小官。京师遍布官员,放眼望去,哪个官儿都比言官大。不过,张之洞就是靠着自己的一张嘴逆风翻盘,让一向冷硬的慈禧都听了他的话,一跃而上成了当朝红人。足见张之洞不是一个安于本分之人,这不是在骂他,若他当真安于现状,可不就成了一个逮谁被谁欺负的角色了吗。况且,在这个国家危急的当口,若张之洞再不站出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整个国家可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张之洞之反抗,带给了清廷微火般的希望。

说到底,张之洞能晋升,还得归功于李鸿章与他作对。李鸿章此人贪生怕死,和外国签约的时候不加反抗,让赔钱就赔钱,让割地就割地,还美名其曰大局为重。毕竟这事儿搁他身上也伤不到他的什么利益,割的不是他的地,赔的也不是他的钱,早点将这件事情办完,还能早些回去复命领赏。李鸿章是个主和派。

张之洞主战,这就直接将两个人划到了不同阵营。张之洞质问李鸿章,说国家不是被打没的,而是被他李鸿章给送没的,李鸿章答不上来,只能骂张之洞纸上谈兵。二人之不和由此令天下人皆知,而李鸿章是个什么人旁人也算是看明白了。

张之洞的晋升,不仅离不开李鸿章,还离不开崇厚。崇厚擅自将伊犁卖给了俄国,还签下条约,遭到整个清廷的声讨,谁知李鸿章就是认为他没错,还主动站出来给他开脱。于是张之洞便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章,呈给了慈禧。

张之洞提出了不可承认这个条约的主要观点,而后又一一举例,并且说明了倘若承认条约的后果。慈禧被成功说服了,次日便将张之洞召来。张之洞认为这是个表现的好机会,于是便对上朝时引发争论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三个意见。

第一个是必须将合约进行修改,即使要开战也必须改,否则国家便不再完整。第二个是必须杀崇厚,而且还得给他定罪,这样沙俄手中的那份协议就不作数了。第三个就是张之洞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告了李鸿章一状。

张之洞说李鸿章花费大量金钱学习技术却没有派上用处,现在还想求和,所以恳请慈禧能够责罚李鸿章,让他不要再出来搅局。慈禧认为张之洞的话很受用,于是便采纳了他的话。张之洞因此得到慈禧的赏识,官升数级,再也不是昔日人微言轻的小小言官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