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及“前线班”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安宇林说,冬春季节本就是发热门诊的就诊高峰季,但疫情的来临,除了加倍防护下的忙碌依旧,接诊变得愈加敏感,每一例患者都要做更加复杂的综合考虑和权衡,因为防控流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支援“前线班”中最淡定的一批青年当属感染性疾病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师,来自后者的安宇林医师,此前就一直在支援发热门诊,赶上了疫情,顺理成章照常支援,“当病毒肺炎发展成了疫情,对谁都是个挑战,总得有人做,呼吸科大夫就是最逃不掉的。

《非典人生》、《非常时刻》,这是你在学校上感染性疾病课时观看过的纪录片?

我郑重地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这是你正式走上医师岗位前宣读过的希波克拉底誓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你在党的主题教育中反复喊过的口号?

2019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业务水平测试成绩名列全国第一,这是你的成绩单?

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临,这些记忆、这些话、这些理论考试的成绩都变成了实战!这场疫情就是一次大考,对刚走上医学道路的青年医师进行了全面的考验!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组织的第一批支援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前线班”中,青年医师们从第一次参加战“疫”,会“慌”、会“紧张”、会“害怕”……到接受抗“疫”战斗的洗礼,迅速成长。奋战了一个月后,他们怎么样了?我们仅选取了几位有限的代表,分享他们的战“疫”心路历程,祝福他们的成长。

实战,就是自己顶着天

1月24日是除夕,血管外科医师杨宇到发热门诊支援第一个班——当晚7点至次日7点。他料到了做防护准备的复杂性,特意提前15分钟就到更衣室,没料到的是防护服的穿戴消耗了足有40多分钟,“前期培训得再彻底,真到了实操也是手忙脚乱。”从清洁区走向污染区,喘憋、闷、冷等生理上的不适盖过了心理上的紧张,“患者还没看上,自己先要憋过去了。”

作为一名外科医师,杨宇上一次接触传染病防护还是在2011年到医院见习时,“那时有老师带着,做学生的心态和工作后完全不一样。”走进发热门诊后,一同搭班的潘德星医师已经在接诊患者,得知杨宇是第一次到发热门诊,便让他先在旁边先看着,从如何问诊到下哪些医嘱,杨宇一边学心里一边打鼓——“看哪个来发热门诊的患者都像被感染了的。”3个小时后,第一个最像新冠肺炎的患者出现了,从武汉回京、发热、有点咳嗽,关键的信息都对上了,杨宇的神经也一步步紧绷起来,最刺激的事是他要负责为这位患者取鼻咽拭子,看似简单的将拭子伸进鼻腔,在咽后壁采样,实践才知道伸不进去、探不到壁,加上患者一直说难受,慌上加慌……

“实战是最好的老师”,2月17日第4次支援前线班前,杨宇发了朋友圈:晚上继续,争取多排除少留人。掌握了减轻防护服不适的技巧,熟悉了发热门诊的看诊内容后,杨宇已经可以很淡定地自己值班。遇到恐慌的患者,除了临床操作,他已经可以有效地进行语言安慰;从家人担心他值前线班,到他开始用自己的实战所得叮嘱家人如何注意,甚至给潘德星医师提出防护改善建议。

杨宇说,疫情发生得太突然,无法预料,也来不及准备。作为医生,要更快地接受突发情况,适应新环境,催促自己变得沉着冷静,不盲目地自信也不盲目地担心。一次战斗是一次快速的历练,也是警钟长鸣,“以后看什么病,都要更谨慎,准备和练习再多都不为过,慎始而终。”

诚挚,以御浮躁

支援“前线班”中最淡定的一批青年当属感染性疾病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师,来自后者的安宇林医师,此前就一直在支援发热门诊,赶上了疫情,顺理成章照常支援,“当病毒肺炎发展成了疫情,对谁都是个挑战,总得有人做,呼吸科大夫就是最逃不掉的。”

当外科部、专科部支援的青年医师还处于支援初期的茫然时,看惯了肺炎病例的安宇林用接诊的实际行动完成了第一波带教,还会下意识地保护下搭班的同道——一个人完成当班的鼻咽拭子操作。因为是自己熟知的领域,接诊到疑似病例,安宇林既警惕又兴奋,用自己之前所学发现患者肺部的新问题,这让他很有获得感。虽然心里想着没事儿,但身体的反应却很真实,值班前他也曾因为紧张出现过拉肚子的应激反应。

谈及“前线班”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安宇林说,冬春季节本就是发热门诊的就诊高峰季,但疫情的来临,除了加倍防护下的忙碌依旧,接诊变得愈加敏感,每一例患者都要做更加复杂的综合考虑和权衡,因为防控流程上,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感受上,最大的变化是“环境的浮躁”——每天疫情发展和抗击疫情的信息不断,正能量与各种***声音交杂,还有疫情之下的各路恐慌行径,原本淡定的心,也被搅得很难安心做事。

在业余时间,安宇林选择读书,《鼠疫》一书中作者讲到的诚挚精神让他找到了心理认同和归属。该书的作者阿尔贝·加缪认为,世间的混乱和荒谬是必然的,但人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勇于直面人生,诚实地面对自我,即使在绝望的境地依然坚持真理和正义。这就是诚挚!在眼下的疫情中,诚挚是大众面对现实,不隐瞒、听指挥、不传谣,而对安宇林而言,诚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战胜灾难不是靠英雄主义,而是靠整个社会践行这种诚挚精神。

医务工作者,在践行这种诚挚精神中则是更加突出的一批代表,疫情之下的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医生的职业更被需要,并且是在肩负着一种使命,冲在第一线,而不再仅仅是一种社会服务。这份职业选择的光荣感,是安宇林在疫情中的最大收获。

担当,医学教育必传

所有经发热门诊排查出的疑似患者,在转运到定点医院前,都要停留在医院的隔离病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李京京医师是驻守在这里的其中一员。

她很幸运,第一个班就碰上了眼科主任胡运韬和她交班。从教她穿防护服,到带着她查房、看患者、指导取鼻咽拭子,已经穿着防护服忙活了一天的胡主任“不着急下班回家”,做完技术指导,还做心理辅导,军人出身的他给京京讲起了自己刚军校毕业到医院实习,就遇上了1988上海甲型肝炎爆发的经历,两个年轻大夫搭一个班,管三四十个病人……

1988年的胡运韬和2020年的李京京,是不同疫情中同样年轻的医师,而如今已经是科主任的胡运韬重新走进疫情时,言传身教中,都让李京京感受到一股子明显的使命感——那是属于医者的担当精神。

交班的最后,胡运韬交给李京京一个本子,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患者的关键信息,并在最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即便有信息系统的支持,这个交接班本也一直在隔离病房流传了下来,并在交班时签字确认。

如今,已经参与过6次隔离病房值班的李京京,心态上的变化是最大的。值班前,带着一丝忐忑接受了医院组织的传染病防控培训和疾病诊疗指南;到值班后可以积极而从容地完成隔离病房的工作。她说,回想上学时看过的非典纪录片,党支部主题教育时都发表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医学的伟大从来不是用口头、文字可以表达的,在关键时刻,真正能做到无所畏惧,争先恐后地报名,有一定难度,但它注定是一个讲奉献和牺牲的职业。”李京京说。

“当初报名的时候,怎么想的?”

“国难当头,没有人能做旁观者。不报名,以后也会遗憾的。多少年后,回想起我参加过2019-2020的那场战‘疫’,这都是难得的回忆。”李京京说。

是的,这份参战者的“回忆”会代代传下去!

为清华长庚的青年医师们点赞!

作者:韩冬野

图片:一线医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