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綱鑑

史有三體,曰紀傳,曰編年,曰本末。太史公著《史記》凡百三十篇,紀我民族三千年歷史,蔚爲大觀,雖班範不能變其制也。然紀傳之紀年,則敘事甚略,欲明一事,須遍求諸傳。

迭至宋代,英宗命司馬溫公論次歷代君臣事蹟。溫公之意,專取關乎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者,以爲是書。乃歷十九載春秋,爲編年一書。

宋神宗閱之,以爲鑑於往事,可資治道,賜名《資治通鑑》。自是爲編年體制矣。

溫公之後,宋遼金元諸朝,清代畢沅編《續資治通鑑》。又有夏燮者,續《明通鑑》,有明一代歷史,可編年閱讀。

今人章開沅著《清通鑑》,敘滿清二百餘年曆史。辛亥革命,推翻兩千餘年帝制,建立民國,半世紀風雲,四十年盛衰,終偏安海島。

期間史料,浩如煙海。而無一部體例相當之編年史書,實爲憾事。元亨不揣鄙陋,遍翻史籍,廣求資料,仿前賢通鑑體例,編次民國故事,名之民國通鑑。已成四部凡四十卷,洋洋百八十萬言,紀民國元年至十七年間事。

今總四部綱要爲一篇,略述十七年事蹟,名之民國史綱鑑。

卷一 共和

初,清失其政,志士紛起,有立憲派,主效德日政體,行君主立憲,改良政治;有革命派,主顛覆滿清,效美法民主政治。廣東人孫中山遊歷歐美,立同盟會,鼓吹革命,屢次起義悉敗。會川人保路,清廷遣兵剿撫。黨人遂謀於武漢。

辛亥十月十日,武昌新軍起事,攻破督署,立武漢軍政府,以黎元洪爲都督,國號中華民國,電召中山返國主持大政。獨立十七省代表舉中山爲臨時大總統。

民國元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立,孫中山就大總統職。時清廷起用袁世凱爲湖廣總督,督辦剿撫。清軍以炮擬武昌,民軍不敵,以英國公使朱爾典斡旋議和。

臨時政府餌世凱以大總統職,使迫清帝遜位。當是時,臨時政府初立,百廢待舉,而需用浩繁,舉步維艱,政令不出武漢三鎮。

袁世凱挾民軍自重,迫清隆裕太后日急。二月二日,清帝遜位。孫中山踐諾辭職,舉世凱以自代,易總統制爲內閣制,期以制世凱也。

無何,參議院舉世凱爲大總統,遣汪兆銘、蔡元培請世凱南下就職。世凱不欲受制於黨人,諷曹錕縱兵爲亂。參議院以北方不靖,允世凱就職於北京。無何,舉唐紹儀爲總理,政府移都北京。

唐紹儀既組閣,設國務會議以行職權。袁世凱深滋弗懌,與紹儀不相能。紹儀政令不達,請辭。世凱以外交總長陸徵祥代之。三月,任趙秉鈞爲總理。

民國既立,軍制統一,民軍悉爲裁撤。孫中山、黃興以興建鐵路爲己任。袁世凱邀中山、黃興等北上,相晤甚洽,授中山籌劃全國鐵路全權。

農林總長宋教仁主政黨政治,期組政黨內閣。及辭內閣職,組同盟會等數黨派爲國民黨,佔參議院多數席位,頗有左右議會之勢。乃南下湘鄂皖諸省演說其主張,時暴政府之短。世凱深忌之。

二年三月,教仁北上,遇刺身亡。兇犯武士英、應夔丞,連及趙秉鈞及內務部祕書洪述祖,輿論譁然,鹹謂政府與之。

教仁既死,民黨知議會政治之不可,倒袁益急。四月,袁世凱擅借銀行團善後款,購置餉彈,罷民黨粵皖贛三督。三督者,陳炯明、柏文蔚、李烈鈞也。慮三督不受命,遣軍入贛。

七月,李烈鈞湖口起事,黃興挾蘇督程德全獨立於南京,二次革命遂起,皖、粵、閩、湘諸省相繼獨立以應。世凱遣北洋軍南下御之。陳其美攻上海製造局不利,而烈鈞、黃興亦敗。孫中山率諸民黨走日本。

先是,袁世凱屬意徐世昌執政,惟世昌爲民黨反對,乃先以熱河都統熊希齡組閣。

十月,國會舉世凱爲大總統,黎元洪副之。十一月,復解散民黨。三年一月,令罷國會議員職,組約法會議,廢民元約法,頒新約法,易內閣製爲總統制。五月,廢國務院,設政事堂,任世昌爲國務卿。

會歐戰起,日本發兵自龍口登岸,攻德國租借之膠州灣,下,據膠濟鐵路,進兵至濟南。四年一月,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令外長陸徵祥、次長曹汝霖與日交涉。日本威迫日甚,世凱覆牒承認。

袁世凱既滅民黨,復逐民黨議員。以大敵已去,睥睨國內,莫可誰何。乃欲帝制自爲。總統府顧問美人古德諾著共和君主論,謂中國國情宜於君主。

湘人楊度亦著君憲救國論,並組籌安會,鼓吹帝制。世凱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行開會禮,諸省代表皆請變更國體。乃召國民大會票決,國民代表千九百九十三人,悉韙之,推世凱爲大皇帝。四年十二月,世凱令改民國五年爲洪憲元年。

滇人蔡鍔與其師梁啓超密謀抵制,微服至滇,說滇督唐繼堯起兵討袁。

十二月二十五日,雲南獨立,組護國軍討袁。其後,黔、桂、粵、浙、陝諸省響應。啓超倡軍務統一,設軍務院於肇慶,遙尊黎元洪爲總統。

袁世凱遣北洋軍曹錕、張敬堯、馬繼增入川圍攻雲南。蔡鍔率軍與戰敘瀘間,屢敗之。世凱知帝制之不成,五年二月二十三日,令緩行,仍爲大總統,以段祺瑞爲參謀總長。西南諸省迫世凱退位。會世凱爪牙川督陳宧、湘督湯薌銘亦獨立,世凱羞憤而死。黎元洪代行總統職權,以蔡鍔爲川督。

世凱既死,各省取消獨立。六月,令召集舊國會,恢復元年之臨時約法,裁撤參政院。以段祺瑞爲國務總理,馮國璋副之。

內務總長孫洪伊爲民黨中堅,深得黎元洪信任,隱執總統府牛耳。而國務院祕書長、陸軍次長徐樹錚乃段氏門人,每爲祺瑞謀,儼然總理第二。二人各恃其主,鹹負盛氣,益不相能。

當其時,歐戰方熾,德國施無限制之潛艇政策,諸國不懌。

六年三月,北京與德國絕交。段祺瑞欲對德參戰,而總統不然,因起齟齬。祺瑞假軍事會議召諸省督軍,疏通參戰案,又使公民團滋擾國會,以解散國會相要,致外長伍廷芳、農長谷鍾秀、海長程璧光辭。元洪乃罷祺瑞,以伍廷芳代之。

督軍團以參戰案不成,皖督倪嗣沖首倡獨立,奉、直、豫、晉、魯、陝、浙、閩諸省繼之。

六月,元洪召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調停府院之爭。張勳以先解散國會爲請。十二日,元洪令解散國會。無何,諸省取消獨立。

張勳忠於清室,隱有復辟之志。會康有爲微服至京,說張勳舉事。

三十日夜,張勳率衆入宮擁宣統登極,遣梁鼎芬入府迫黎元洪退位。元洪峻拒之,通電諸省討賊,復以段祺瑞爲國務總理,以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

七月三日,祺瑞誓師馬廠,自任討逆總司令,以段芝貴爲東路軍司令,曹錕爲西路軍司令,合圍北京,敗張勳定武軍,討平復闢。

十三日,祺瑞入京組新政府。元洪辭,推國璋爲大總統。

段祺瑞既掌國務,命對德宣戰。憤國會擱置參戰案,雅不欲恢復國會,乃召臨時參議院,修正國會組織法。

七年六月,新國會立,衆議長王揖唐、副議長劉恩格皆安福系,而參衆院正副議長梁士詒、朱啓鈐亦親安福,是安福國會也。

舊國會既罷,兩院議員相率南下至滬,以黎元洪解散國會爲非法。西南粵桂滇黔川諸省亦通電自主。

先是,袁世凱帝制自爲,孫中山即號召國人共討之。世凱死,中山倡規復約法、尊重民意機關。及國會解散,乃起而以護法倡天下。

七月偕海軍總司令程璧光、林葆懌率艦隊至粵,請國會議員來粵以行民國政權。八月,南下議員召非常會議於廣州,決組護法軍政府,以中山爲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爲元帥。以段祺瑞、梁啓超、倪嗣沖、湯化龍等背叛民國,令討伐之。惟繼堯、榮廷有異志,迄未就職。北京政府亦通緝孫中山、非常國會議長吳景濂等。南北戰爭起焉。

段祺瑞以傅良佐爲湘督,罷零陵鎮守使劉建藩職。劉建藩遂通電自主,入護法軍。祺瑞遣北洋軍攻湘,而護法軍勢熾,北軍師長王汝賢、範國璋通電停戰,護法軍入嶽州。

七年春,北京政府遣曹錕、吳佩孚、張懷芝、張敬堯等率部攻湘。吳佩孚攻湘潭衡陽,悉下之。北府因以曹錕爲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以敬堯爲湘督。

吳佩孚覬覦湘督職,既不得,復以兵士疲敝,乃頓兵不前,與護法軍譚延闓、趙恆惕協議停戰。

八月,自衡陽通電,請息爭禦侮,而直軍馮玉祥亦頓兵浦口通電主和,政局於茲爲之一變。

黎元洪、馮國璋之代總統職也,皆補袁世凱任期之不足也。

七年十月,期滿,安福國會舉徐世昌爲總統。十月十日,世昌就職,以錢能訓爲總理。能訓既組閣,力持緩和主義。江蘇督軍李純出而調停南北議和。

八年二月,南方代表唐紹儀、北方代表朱啓鈐會議上海,以陝西靖國軍事,和議暫停。其後朱啓鈐辭職,王揖唐繼任。西南各省不悅揖唐,通電反對,和議無果而終。

廣東護法軍政府岑春煊、陸榮廷等皆桂人,把持軍政,欲逐民黨勢力。孫中山炮擊督署以教粵督莫榮新。桂系少斂。

七年五月十八日,岑春煊說國會修正軍政府組織大綱,廢元帥制,行總裁制,舉孫中山、岑春煊、唐紹儀、伍廷芳、陸榮廷、林葆懌、唐繼堯爲總裁。中山憤而辭大元帥,離粵赴滬,決從事著述以啓導國人,乃撰《建國大綱》。

八月十九日,軍政府推春煊爲首席總裁,又聲明徐世昌爲非法總統,勸勿就職。在粵之國會議員召正式國會,以林森、褚輔成爲兩院議長。十月十日,廣東國會委軍政府行國務院職權,攝大總統職。

八年,歐戰止,巴黎和會議山東事。英法諸國右袒日本,決德國在山東權利悉歸日本。國人聞之,大憤恚。

五月四日,北京大學等校三千餘學生集天安門示威,復至東交民巷散發傳單,又趨東城趙家樓曹汝霖宅,毆傷駐日公使章宗祥,並縱火焚曹宅。警察至,捕學生三十餘人。各地學生皆罷課以應之。

六月二十八日,對德和約簽字,中國代表未出席,遂成懸案。

五四之後,諸新思潮應運而生,而新文化運動亦勃興焉。

文/隋清運簡介:家在黃島作家聯誼會會員。六汪人,基層勞動者。工餘喜讀書,不求甚解。偶爲文以自娛。

|

本期參與編輯

校稿:畢瑞霞

複審:裴 珊

發佈:劉培蕊

“家在黃島”主編

更多有趣的

請戳一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