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咸陽”兩個字,“天下第一帝都”,甚至“世界第一帝都”的美譽撲面而來。

這裏曾經是大一統中國的首都,擁有包括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高宗與武則天等最知名皇帝的27座帝王陵墓,如今即將成爲北方第一個開通地鐵的省會以下城市。

這裏是中國國家地理座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城市,也是國務院批覆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之一。

然而,正如曾經的西安一樣,歷史的榮光與現實的尷尬,在這裏狹路相逢。

這座12年前還是陝西NO.2的城市,現已多年落在榆林之後,甚至在園林城市建設方面亮度十足的寶雞,都大有將其“追趕超越”之意。

在貼吧、知乎,常常能看到老咸陽們熱情的表達對“咸陽湖”和“人民廣場”的迷戀,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咸陽人,在爲這座城市的未來出謀劃策。

不論是表達對家鄉的熱愛,還是傾訴內心的焦慮,言語中,都潛藏着對這座城市轉型升級的希望。

2016年9月12日,米爾肯研究院亞洲研究中心在北京發佈了“2016年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

報告內,中國三線城市的排名中,最佳表現城市前十名分別爲:舟山、濰坊、泰州、襄陽、蘇州、南通、寶雞、眉山、宿遷和六盤水。

可以看出,這些城市大部分來自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城市羣、珠三角城市羣等重要城市集羣,或是“一帶一路”戰略等中央政策的受益者。

最佳表現城市排名展現了新的區域發展趨勢——中國正在實施促進對內對外開放市場的發展政策,多個重要的西部和西南地區城市都因這些政策取得強勁的增長。

報告結果表明,不斷增加的開放性、經濟結構調整和通常以主要城市集羣化形式推進的城鎮化,正在引領中國經濟的進步與發展。

而與之相應,城市產業體系老化、缺乏新生事物,正是中國內陸城市普遍要面對的轉型之痛。

具體到咸陽,不得不提當年威風八面的如意、二棉、七廠、八廠、505,倒閉的倒閉,兼併的兼併,低迷的低迷。

市場嚴酷的淘汰了老化的產業體系,同時,在旅遊、文創等新興產業上缺乏亮眼表現。再加上在咸陽GDP中貢獻良多的煤炭行業,亦因“轉型升級”的時代趨勢,潛力不再。

種種跡象都指向: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像近年的西安、寶雞一樣,從“新”出發了。

在全國城市比拼“行政效能”革命的當下,創新已是路人皆知的致勝寶典。

問題在於,對於區位、資源、人口等條件不同的城市,其能夠激發出能量的“創新”是不同的,而其發展策略也必然要“量體裁衣”,方能體現創新,對城市的發展實現反哺。

就咸陽來說,其與GDP達其三倍的西安比鄰而居,西安對咸陽的“虹吸”效應不言而喻。因此,咸陽的創新發展,必然不可像西安這樣的追求全面,比拼規模,而應該將力量集中在一點,做“中央突破”。

那麼,咸陽的答案是什麼呢?

上週末,秦鑑君去咸陽高新區辦事,沿河堤路向西,中途看到河對岸一片熱鬧,遂停車查探。

隔河相望,百十個吊車施工的場面熱火朝天。翻圖查閱,在建建築羣是將於2019年投入使用的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新校區)。

與此同時,秦鑑君更注意到河這畔不遠,是咸陽高新區正在建設的電子信息產業園。

也就是說,交大創新港和咸陽高新區,僅一河之隔。

這樣的規劃佈置,有助於兩者聯動發展,顯然是用意深遠的。

如果回顧咸陽高新區的歷史,會發現它的成立,只比西安高新區晚一年,在成立之初,便圍繞着當時的彩虹廠,建起了電子工業出口加工區。

不過,多年來位列省級高新區的咸陽高新區,到2012年才升級爲國家級高新區。

國家級高新區既是對咸陽高新區發展多年成績的認可,更關鍵的,是鼓勵咸陽創新發展的信號。

由此開始,咸陽高新區迎來了激變!

2015年後,咸陽高新區先是整合了園區已有企業,然後明確了發展方向:圍繞三大支柱產業招商引資。

這三大產業分別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和新型合成材料。這也是咸陽發展至今的“臺柱子”產業。

在咸陽高新區的官網的一則通知下面,秦鑑君翻閱了截至2017年入駐咸陽高新區的企業名錄。

這份企業名錄的信息非常全面,登記樣板不僅包含單位名稱,還涵蓋了產品服務、公司地址、電話、郵箱和網址等內容。

秦鑑君注意到,在電子電器產業類中,部分單位名稱及產品服務如下:

看出來了嗎?

這已經是一個小而全的,自成一體的全產業鏈。

這意味着咸陽高新區,已經有了從材料到工藝、從科研到加工,進而完整生產出電視、電腦顯示器等產品的能力。

其他兩大支柱產業同樣如此。

另外還可以從名錄中看出,三大支柱產業是實打實的主體,可見咸陽高新人並沒有貪大求全,也顯現了規劃執行的堅決與魄力。

論集中火力幹大事,貴陽是個鮮明的例子。

這座曾經的中國最窮省會城市,居然“膽大包天”打起了“大數據之都”的主意。無論從區位,還是家底來講,貴陽都不具備和北上廣,甚至杭州、成都競爭的能力。

其實,最開始貴陽所謂的“大數據”,也就是搞大數據機房罷了。

但是,諸多一線城市的產業優勢,比不過貴陽超常規的全力以赴,重點發力。其優勢有二,一是能以有限資源,在相關產業內,短時間內取得最大進展;其二,“大數據之都”這種精確定位,使其在城市品宣方面站到制高點,能夠迅速拉動城市影響力,帶來投資和商機。

如果說產業佈局是硬件,城市宣傳是軟件,這兩者在“精確定位”下,便能高效地相互促進,其結果就是,貴陽連續幾年經濟增速位居全國省會之首。馬雲、馬化騰、郭臺銘等人已成貴陽的常客。

某種程度上說,貴陽的成功恰恰帶給咸陽信心:術業有專攻,單項冠軍未必不如十項全能,拼出特色,就不怕沒有未來。

在回憶當時對產業的取捨時,咸陽高新區一位幹部用了這樣的話: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揚長避短,規避同質化競爭。

事後來看,當時的抉擇是正確的。

咸陽高新區的“捨得”很快見效。在2016年度的國家高新區評價通報中,咸陽高新區排名上升24位,是國家級高新區中進位幅度最大的。

從高新區官網上獲悉:2018年上半年,咸陽高新區營收收入同比增15.4%,工業總產值同比增17.7%,主要經濟指標雙過半。達康藥用膠囊生產項目、生益科技三期項目、西部智谷、中港·萬海細胞製備中心、啓點·科技城等一批重點項目密集開工。除此之外,雋美電子科技園項目、絲路醫學科研、東泰醫藥產業園等重點簽約紛至沓來。

而咸陽從貴陽得到的另一重啓示,是在突出特色產業的前提下,加大城市品牌的輸出,將“第一帝都”富有活力的現代一面展現於世人面前。

比如西北地區首條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線,便落定咸陽高新區;比如冠捷生產的電視機,將通過中歐班列發往德國、波蘭。這些信息,外界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事實上,低調務實的咸陽人也在嘗試適應移動互聯網下的“自我營銷”。比如咸陽高新區舉辦市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協辦第三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還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10所高校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示範基地……這些賽事活動與雙創實踐,持續堅韌性地擴大着咸陽城市的影響力。

基於此,秦鑑君覺得,咸陽人不妨將已經喊出的打造“東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陽彩虹”,打造中國西北“藥谷”的口號,喊的更敞亮、更大膽一些。這樣既能喊出咸陽人的雄心,也能喊出咸陽人的闖勁。讓更多走出咸陽國際機場的訪客,注意到身後這座此前沒有關注過的城市。

咸陽其實一直在努力。

青春四射的咸陽,come on!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