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这本书的前几章我是断断续续读下去的,因为很容易被做作的蚊子腻倒,就像在看他演奏时候的表情一样。我以前一直不太喜欢他,不仅因为他夸张的表情。他不停地参赛,之后又不停地演出,而且是在美国;表现欲过于强烈,无论是否坐在钢琴前。我印象里这个人只是在不停的秀和不停的拿奖,非常自我,书里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远甚于我的想象。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直到我尝试着听了几张他的碟。我听古典的水平比较低:曲目堆在一个列表里,好听的就下移,不好听的移到顶上,从想听的开始,顺序播放的都是喜欢的,沉下去的,都是顺耳的。惊讶的发现,郎朗的居然在下面沉了很久;原来我是欣赏他的音乐的,后来我就有有意识的收集了他的录音,不过视频都删了,不像李云迪,随便一个视频都很酷。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我觉得他的曲子都很有活力,音符有弹性,就像他演奏时的甩动的腮和唇,视觉上折磨,听觉上却是享受。书中不停地描写他演奏时脑子里都是猫和老鼠、孙悟空什么的,读起来很假,但确实有这种感觉,可能有人会认为古典带上这种感觉很肤浅,但我听着很舒服,很久都不会累。国外的评价是“阳光、热情”之类,不知道是不是指这种感觉。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朗朗从一出生就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学习钢琴,他父亲严厉固执的程度简直不可理喻。小小的几岁的孩子每天都要弹钢琴好几小时,连生病了康复后还要被骂:“你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弹钢琴。”他父亲对于朗朗的自信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就算是把自己的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也不至于这样。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还记得看到朗朗在北京学琴的时候,一个老师说出了“我不教你了,你没有天赋”后,他的父亲居然叫朗朗去死,说你不能弹钢琴了还不如去死,活着一点用处都没有,还逼着他吞毒药!我真的觉得他父亲疯了,这种扭曲的信念完全不可理喻,莫名其妙到了极致,要知道那时的朗朗才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在父亲的教育下,朗朗从小也是好胜心极强的小孩子,想参加比赛,想弹难度高的曲子,参加比赛一定要拿第一名。有一次参加比赛没得到第一名,而是安慰奖得到了一个金丝毛狗玩具,他居然怨恨的看着那只小狗,并且拿小狗出气,一弹不好就对着玩具拳打脚踢,整个一扭曲的小孩子。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可以说吧,我觉得朗朗不像其他人那样全身都是优点,他这个人过于好胜,在除钢琴以外的世界上认知很少。其实仔细想想也理所应当,从出生起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弹钢琴,除了吃饭睡觉上学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还有个那么严厉的父亲。

《千里之行》:郎朗,变态的父爱,造就了成功,也摧毁了亲情

陈丹青在他的书里,提到了郎朗,态度鲜明,他写到:听他弹奏,我总觉得是没有感情的机器钢琴。而郎朗的自传里也写道,他恨每一个钢琴老师,除了他最后在米国某著名音乐学府拜的名师。碰巧那位名师也说,他不喜欢郎朗,因为郎朗弹琴就像机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