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门君,每天几分钟,为你解密生活中的传播学。

  创业或者打算创业的朋友,一定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自己公司的规模越大越好吗?这次西门君就不卖关子了,直接给出结论吧:在一个人数区间的范围内是好事,超出了这个区间,就不一定了。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先得理解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性懈怠”。这是指,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进行群体活动时,会降低自己的效率和热情,表现出不如个人时的表现状况的懈怠。

  “滥竽充数”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吧?南郭先生在一群懂乐器的人之间浑水摸鱼,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性懈怠”。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例子,那就是拔河。社会学家做过一个调查,他们惊讶地发现,如果两个人一起拉一根绳子,平均每人只用上了自己93%的力气,如果是3个人一起拉,每人只投入85%,等到8个人一起拉时,每个人就只剩下49%了。

  虽然团队的人数越多,个人愿意贡献的力量就越单薄,但是理论上,这个数字并不会变成零。原因也很简单,一旦在工作上零效率,势必会引起他人注意。进而被惩罚,甚至逐出群体。

  社会性懈怠不仅表现在体能效率方面,在精神层面上亦是如此。比如开会的时候,人数越多,回应领导疑问的人反而越少。这是因为,一方面谁都不想当“出头鸟”,另一方面,谁都觉得反正会有其他同事发表意见,自己还不如保持沉默。

  由此可见,“社会性懈怠”的杀伤力有多大?它不仅损害了一个团队的体能和精神上的双重效率,还稀释了团队每个成员的责任感。

  那么,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如何理解“社会性懈怠”呢?不论是公司,还是其他社会集合体的运转,其实本质上都是“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分为“组外传播”和“组内传播”,今天我们着重讨论的都是后者。

  组内传播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以及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它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

  员工人数一旦趋于拥挤,管理层能够处理和消化的信息带宽就会被挤压。你想,多一个员工,虽说多一个人手,但也多了一张嘴巴。有些员工之间的发生的琐事,管理层真的有心无力。

  而且,同样一句话,从CEO开始,一层层流转到基层员工的时候,完全已经不是原本的模样了,反之亦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历经的层数越多,损耗自然就会越大。

  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消解“社会性懈怠”呢?有三个方法。

  第一,设立畅谈的沟通渠道。很多公司设立总裁信箱,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上下级信息的传达损耗。

  第二,推行扁平化管理。传统等级式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层次重叠、冗员多,导致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提高了管理层决策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第三,合理控制公司人数。专家给出过结论,对于创业公司而言,20-35人足矣。

  在宣讲的最后,给各位创业者送上一句“锦囊”,担心员工人数过少影响总效率?也许最好的方法,是给每位员工,发两个人的工资,让他们干三个人的活。

  想要加群了解更多关于传播学的知识,请在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留言“传播学”三个字,即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