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西門君,每天幾分鐘,爲你解密生活中的傳播學。

  創業或者打算創業的朋友,一定都曾有過類似的困惑——自己公司的規模越大越好嗎?這次西門君就不賣關子了,直接給出結論吧:在一個人數區間的範圍內是好事,超出了這個區間,就不一定了。

  在解釋原因之前,我們先得理解一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社會性懈怠”。這是指,個體作爲羣體中的一員進行羣體活動時,會降低自己的效率和熱情,表現出不如個人時的表現狀況的懈怠。

  “濫竽充數”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吧?南郭先生在一羣懂樂器的人之間渾水摸魚,這就是典型的“社會性懈怠”。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個特別常見的例子,那就是拔河。社會學家做過一個調查,他們驚訝地發現,如果兩個人一起拉一根繩子,平均每人只用上了自己93%的力氣,如果是3個人一起拉,每人只投入85%,等到8個人一起拉時,每個人就只剩下49%了。

  雖然團隊的人數越多,個人願意貢獻的力量就越單薄,但是理論上,這個數字並不會變成零。原因也很簡單,一旦在工作上零效率,勢必會引起他人注意。進而被懲罰,甚至逐出羣體。

  社會性懈怠不僅表現在體能效率方面,在精神層面上亦是如此。比如開會的時候,人數越多,回應領導疑問的人反而越少。這是因爲,一方面誰都不想當“出頭鳥”,另一方面,誰都覺得反正會有其他同事發表意見,自己還不如保持沉默。

  由此可見,“社會性懈怠”的殺傷力有多大?它不僅損害了一個團隊的體能和精神上的雙重效率,還稀釋了團隊每個成員的責任感。

  那麼,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如何理解“社會性懈怠”呢?不論是公司,還是其他社會集合體的運轉,其實本質上都是“組織傳播”。“組織傳播”分爲“組外傳播”和“組內傳播”,今天我們着重討論的都是後者。

  組內傳播包括組織內部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以及個人與團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活動,它是保障組織內部正常運行的信息紐帶。

  員工人數一旦趨於擁擠,管理層能夠處理和消化的信息帶寬就會被擠壓。你想,多一個員工,雖說多一個人手,但也多了一張嘴巴。有些員工之間的發生的瑣事,管理層真的有心無力。

  而且,同樣一句話,從CEO開始,一層層流轉到基層員工的時候,完全已經不是原本的模樣了,反之亦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損耗,歷經的層數越多,損耗自然就會越大。

  那麼,如何最大程度地消解“社會性懈怠”呢?有三個方法。

  第一,設立暢談的溝通渠道。很多公司設立總裁信箱,就是爲了儘可能地避免上下級信息的傳達損耗。

  第二,推行扁平化管理。傳統等級式管理最大的問題是,層次重疊、冗員多,導致組織機構運轉效率低下。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不僅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提高了管理層決策效率,同時還提高了團隊的凝聚力。

  第三,合理控制公司人數。專家給出過結論,對於創業公司而言,20-35人足矣。

  在宣講的最後,給各位創業者送上一句“錦囊”,擔心員工人數過少影響總效率?也許最好的方法,是給每位員工,發兩個人的工資,讓他們幹三個人的活。

  想要加羣瞭解更多關於傳播學的知識,請在公 衆 號《西門君不吐槽》留言“傳播學”三個字,即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