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18

  周晚晴

  因疫情而撲殺的成百上千頭牲畜應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我們的食物生產體系,周晚晴認爲。

  集約化農業加速了這種病毒的傳播,在過去三個月裏,這種病毒已經導致20萬隻動物死亡(圖片來源:Wanderer)

  今年夏天以來,中國13個省份爆發了非洲豬瘟(ASF)疫情。非洲豬瘟是一種以豬爲宿主,且具有潛在致命性的傳染性病毒。最近發生的疫情中的一例就在距北京不到100公里的天津,數百頭豬被大規模撲殺。因撲殺量巨大,大大小小的豬肉生產商都受到了影響;市場價格波動;除了出臺了更嚴格的飼料法規之外,有關部門還採取了暫時關閉省內生豬交易市場,包括暫停生豬跨省調運等措施。

  考慮到如今牲畜產業價值鏈的全球化和複雜性,要想找出ASF病毒是如何進入中國並迅速蔓延到數百公里之外的省份,是極其困難,甚至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可能的載體和污染物包括吸血昆蟲、動物飼料、病畜和受污染的卡車和設備等。

  通常,集約化養殖的生存條件過於狹小,也很不衛生,是病原體的理想滋生地。(某些特別繁育品種的)動物自身免疫系統較弱也增加了患病幾率。

  ASF疫情的爆發突顯了中國畜牧業面臨的內生挑戰,以及重新思考國家肉類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重要性。專家和社會團體不斷提出一系列解決方案,從轉向更加有效和可控的生產模式,到爲了環境和健康效益而控制肉類產品過度消費。

  產業轉型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的跨國研究小組最近一項研究調查了中國1980年至2010年間畜牧業的轉型過程,揭示了這一階段該產業取得的成就和麪臨的挑戰。

  這項研究顯示,中國的畜牧業在過去四十年中經歷了徹底的轉型;從基本上以本地作物—牲畜一體化的系統模式(即動物及其飼料在同一農場或附近的土地上養殖)轉變爲以集約化養殖爲主的模式。後者從1980年佔全國畜牧養殖存欄量的2.5%增長到2010年的56%;在此期間,牲畜養殖存欄量幾乎翻了三倍。

  伴隨這一增長而來的是環境和健康成本的增加。1980年至2010年間,畜牧業生產鏈中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了一倍多。

  公共衛生風險

  集約化養殖導致ASF和更具危險性的H1N1豬流感和H5N1禽流感等疾病更容易傳播。此外,抗生素耐受等問題雖然不太受到關注,但同樣令人擔憂。

  中國超過一半的抗生素消費來自畜牧業,雖然其初衷是預防感染和促進生產,但也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最近,復旦大學的公共衛生研究人員發現,在華東地區採集的學齡兒童尿液中,有58.3%的樣本檢出了抗生素殘留,其中包括3種獸用抗生素。

  同一研究小組還發現,兒童尿液中存在獸用抗生素殘留物與超重或肥胖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這表明動物性食品可能是抗生素殘留的主要來源。

  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爲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威脅。根據《抗菌藥物耐藥性評論》,如果耐藥性以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1000萬人死於抗生素耐藥 - 預計死亡人數將高於癌症。

  解決之道

  爲了解決中國動物性食品系統面臨的多重挑戰,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轉型模式——重新建立飼料生產和動物養殖一體化機制,以重建營養正常循環的生態系統。

  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合成肥料的消耗,從而降低飼料作物種植過程中化肥流失造成的污染。同時,糞肥(天然肥料)中養分的利用率會上升。如果措施合理,恢復營養週期將有可能重建生態系統,甚至封存大氣中的碳,從而減緩氣候變化進程。

  將飼料生產和畜牧養殖重新納入同一農業生態系統可有助於降低目前肉類生產模式的強度,減少抗生素等的投入。但是爲了支持這種轉型,社會需要接受 “少喫肉、喫好肉”的理念。這是一個可以帶來環境和健康雙贏的理念,已經得到生態廠商及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消費者的認可。

  創新“肉類”生產

  這種趨勢從 “彈性素食者” 羣體(即偶爾也喫葷的素食主義者)的迅速增長中可見一斑。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38%的美國消費者每週至少喫一頓無肉餐,而英國42%的消費者減少了或有意向減少他們的肉類消費。

  雖然在中國尚未開展類似的調查,但衛生部已在2016年《中國膳食指南》中建議將人均肉類消費量在目前的水平上減少約50%。

  動物產品的替代品,例如植物替代品和實驗室培養的肉類(通過培養動物細胞生產的肉,從而消除了通過飼養和屠宰動物獲得食物的需要)是傳統肉類產品的新興替代品,可以減少肉類消費,從而從根源上減輕了肉類生產系統的集約化生產壓力。

  近期在加州召開的良食大會上,各種動物產品替代品的生產商以及相關行業的領導者都對技術解決方案興致勃勃。這些產品中有些與傳統肉類相似到了連消費者都無法區分的程度。

  這些新興行業中的許多人認爲,用豆類、小麥、椰子和堅果等資源密集度較低的成分來取代肉、蛋和奶等動物性製品,可以減少食品工業的環境足跡。

  投資者也在密切關注新興產業。中美影響力投資集團道資本集團(Dao Ventures)正嘗試將肉類替代品引入中國市場。該公司還有興趣培養中國本土企業家,幫助他們在極其多樣化和快速現代化的食品生產體系中找到自己的細分市場,並創造出可以和Beyond Burger相媲美的素食漢堡,以及可以像孟菲斯實驗室那樣培養出人造肉。他們的目標消費羣是年輕一代,因爲他們更加註意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並且更加容易接受技術密集型解決方案。

  中國的畜牧業轉型在短短四十年間徹底重塑了國內的肉類生產和消費。爲了應對錯綜複雜的環境、健康和食品安全挑戰,需要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雖然技術進步有助於重新建立畜牧養殖和作物生產之間的聯繫,甚至可以在不飼養動物的情況下生產肉類,但要創建一個可持續的食物體系和更健康的社會,強烈的政治意願和消費者對食物來源的認知也必不可少。

  翻譯:於柏慧

  推薦 0

  財新博客版權聲明:財新博客所發佈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博主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博主及/或相關權利人單獨授權,任何網站、平面媒體不得予以轉載。財新網對相關媒體的網站信息內容轉載授權並不包括財新博客的文章及圖片。博客文章均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財新網的立場和觀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