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

日本國寶級前衛藝術家,作品帶有強烈的自傳性

代表作《無限鏡屋》《南瓜》《自戀庭院》等

日本國寶級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最大個展日前在日本開展,此次展覽名爲《草間彌生:我永遠的靈魂》,展品分爲兩個部分:2009年以來創作的“我永遠的靈魂”系列,數量佔270件展品的近一半;1950年代以來的作品回顧,包括草間彌生藝術創作所有階段的形式和主題。據聞,策展方也有來中國布展的計劃,小雅和諸君一樣對此非常期待。那麼,今天就與大家分享這位前衛藝術大師的自傳性隨筆《圓點女王,草間彌生》。

——小雅君

溫馨提示:密集恐懼症患者慎入!

草間彌生在“我永遠的靈魂”展覽現場

● 繪畫的原點 ●

小時候,草間彌生經常抱着素描本,一個人到堇菜田裏玩耍。有一天,她突然發現,一朵朵堇菜彷彿人一樣在以不同的表情跟她說話,聲音越來越大,大到耳朵發痛。幻覺讓她拿起畫筆記錄自己腦海中的幻象,繪畫帶她進入一個迥異於日常生活的世界,驚慌、恐懼消散了。草間彌生曾在自己的專欄裏坦言,這便是她繪畫的原點。

但是,對繪畫的喜愛卻遭到了母親的嘲諷和反對,再加上因父親的風流放蕩而引發的爭吵,草間的童年充斥着母親歇斯底里的吼罵,這讓她的精神憂懼不安、孤立無援。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裏,沉浸於繪畫中,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靈慰藉,只要拿起畫筆,疼痛、寂寞、悲傷便會消退。“像這樣,我或通過畫畫,或通過其他藝術創作,逐漸找尋到心靈休憩的場所。”

草間彌生在“無限屋”

● 圓點、南瓜和無限的網 ●

1941年,草間彌生患上神經性視聽障礙,眼前的世界彷彿跟她隔了一層斑點狀的網,“身邊出現薄紗一樣的灰色帳幕將我蓋住”,於是她開始畫這些斑點,逐漸地,圓點成了她作品中的標誌性圖案。

“圓是平面的,且沒有活力;而圓點則是立體的、無限的。而且,圓點還象徵着生命——月亮、太陽、星星是由數億顆圓點構成的。這是我最核心的哲學。我通過圓點構成的和平在我的心靈深處生髮出對永恆的愛的憧憬。

1948年,草間彌生開始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讀書,因無法忍受古板保守的學校氛圍,開始逃課創作自己的作品。這期間,她進山打坐冥想,廢寢忘食、一絲不苟地畫了不少南瓜。雖然日本人常常拿南瓜來比附人的樣貌醜,但是草間卻覺得南瓜很可愛,圓圓的大肚子給人以精神的安寧。

草間的南瓜散佈在世界各處

“南瓜是我的人生伴侶。只要我的思戀一天不中斷,我就會將它一直畫下去。”2016年的《衛報》訪談結束前,記者請草間講一個笑話,她答道:“我不知道什麼笑話。不過南瓜總是讓我微笑,它們是蔬菜裏最幽默的。

草間彌生對重複的圓點有種近乎偏執的着迷,而這些圓點組成無限的網,又引領了後來的美國波普藝術潮流。重複的圓點是草間的出發地,是她與世界進行溝通的渠道,也是她的自我療愈劑。無限的網則是她從自己出發去度量宇宙無限性的方式。其後,重複性的圓點無限蔓延,它們溢出畫布,爬上桌椅、地板、牆壁、屋頂……這也來自草間的視覺幻象:清晨起來,發現世界被一張白色巨網籠罩,於是,她開始畫這張網,從畫布出發,最終佈滿房間。

“網”系列 - “自我消融”

“我們淹沒在無限的網之中,並無限地發展下去,我們就住在網的一端。我們從無限的網中挖掘希望,因而得以思考明天,無限的網就是這樣的一個神祕的世界。

生 ● 死 ● 愛

自童年起,草間彌生便開始思考着生、死和愛,這貫穿着她的一生。1972年,愛人約瑟夫·柯奈爾的離世給她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讓她對生死有了更多體悟和思考,正如柯奈爾對她說的那樣:“對‘死’,根本不用怕。那就像是從這個房間進入隔壁房間一樣。

草間彌生與約瑟夫·柯奈爾

誠然,生死無非關乎肉體的誕生與毀滅,而愛卻是永恆和無限的。無數個艱苦難熬的夜晚,草間彌生獨自握筆,試圖理清千頭萬緒,去回答那些關於生、死和愛的追問,常常回神時已天亮,窗外現出黎明破曉的萬丈光芒。

“不斷地使我從拂之不去的自殺妄想中解脫出來的就是對藝術的嚮往和獨一無二的生命力。我要以我的藝術填滿億萬光年的浩瀚宇宙,我要讓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作品;懷着希望,我的心在燃燒。”她寫道,“我死後也要振翅翱翔,向更深、更寬闊的地方,積蓄比現在更大的能量,一直飛向宇宙的蒼茫。

“我永遠的靈魂”展覽作品

——引文選自《圓點女王,草間彌生》

● 往期回顧 ●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

[日] 草間彌生 著 / 周以量 譯

雅衆文化 & 中信出版社

聯合出版

主理人:方雨辰

執行編輯:李欣雨 周欣祺

雅衆文化

微博: @雅衆文化

豆瓣小站: 雅衆文化

感謝關注雅衆,歡迎轉發,轉載、投稿或其他合作請聯繫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