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大英博物館的故事》,作者:[日]出口保夫,譯者:呂理州,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1712年,52歲的漢斯·斯隆向紐黑文子爵買下倫敦郊外切爾西的宏偉莊園。這座莊園建於16世紀,有一座又廣闊又漂亮的庭園。

  斯隆在布魯姆斯伯裏的私邸已經有堆積如山的收藏品,後來他便將很多收藏品搬到切爾西的豪邸。

  斯隆也擔任皇室的御醫,56歲時,被授予準男爵(Sir)的頭銜。67歲時,因爲牛頓去世,斯隆繼之擔任皇家學士院院長的要職。1748年,喬治王子(後來的喬治三世)夫妻駕臨切爾西的豪邸參觀斯隆的收藏品。

  當時斯隆豪邸被稱爲“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有大量的博物資料和書籍、手抄本。他把博物資料分類收藏在三個房間,圖書數據則分類擺在六七個房間。

  博物資料除了祖母綠、黃玉、紫水晶、藍寶石、石榴石、紅寶石、鑽石等寶石,種種礦石,以及罕見的昆蟲類、各式各樣的貝殼、珊瑚類標本,也有動物標本,總共2萬件。

  古美術的收藏則有埃及、希臘、羅馬、英國、美國、日本等地的文物,總共數千件,各種古硬幣有32000件,繪畫和素描作品也有300件。喬治王子看到這些數量龐大的收藏品,說:“在英國能夠看到這麼珍貴的收藏品,真是令人高興至極。這是國家級的資產,如果能永遠成爲國家文化遺產,對你來說也是更大的榮耀吧。”

  在喬治王子回程後,漢斯·斯隆寫下遺書:

  從幼年起,我即對植物和其他自然物懷有很強烈的探究心,投入許多努力與金錢,經過長期歲月,在我國和衆多國家蒐集到無數奇物珍品……

  這封長遺書最後註明,要將這些貴重的遺產全部捐贈給國家;不過,希望國家能夠贈予他兩個女兒每人各1萬英鎊。

  斯隆沒有子嗣繼承財產,只有兩個女兒塞雅拉和伊麗莎白,分別嫁給喬治·斯達裏和卡德甘。他基於對女兒的愛,向政府要了2萬英鎊送給女兒。

  斯隆在臨死前幾年,每天坐着輪椅從這個房間轉到另一個房間,查看他一輩子蒐集來的文物與書籍。1753年1月10日,斯隆因器官衰竭 ,生命垂危。第二天,即1月11日,在家人與友人、博物學者喬治·愛德華的圍繞下,斯隆與世長辭。他的遺體葬在切爾西舊教堂。

  國王的支持與創設理事會

  斯隆爵士去世16天后,他的遺書公開了,收藏品中某些特別貴重的物品暫時放在英格蘭銀行的倉庫保管。

  1753年3月19日,西敏寺召開議會討論國家是否支付2萬英鎊來接收斯隆在遺書中交代的收藏品,議會最終同意支付。6月7日,議會向國王提出設立大英博物館的法案,立即獲得國王喬治二世的支持。

  1753年6月7日,國王在飾有皇室紋章的寶座就座,左手邊分列着身着正式服裝的政府高層官員和康巴蘭德公爵等貴族,由書記官頌讀法案。法案的內容大致是說,爲了有效使用政府獲贈的漢斯·斯隆和羅伯特·哈雷(Robert Harley)的手寫原稿收藏品,以及科頓圖書館與其他收藏品,應該成立一般展示館。

  國王同意了這項法案,依照英國王室慣例,他以法語說:

  這是朕所期望的。

  斯隆去世後不到半年,他的遺言得到履行,議會決議付給他兩個女兒共2萬英鎊,並接收他的收藏品。

  1753年12月,爲了籌設大英博物館召開了理事會。下議院議長、坎特伯雷大主教、皇家學士院院長、法務部長、最高法院院長等知名人士被指名爲理事會成員。斯隆爵士去世後,大英博物館的籌設事宜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地進行,一方面固然是這批收藏品非常優秀,具有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斯隆在生前已向相關人士打點過,因而國王喬治二世與王子都很積極地支持大英博物館的設立。

  而英國設立博物館的計劃早在16世紀伊麗莎白時代就已經開始實施,主要是以當時倫敦塔所收藏的王室圖書館爲基礎,而且已經對外開放一部分。

  但是正式以博物館爲名的文化研究機構一直到1677年纔出現,牛津大學由伊萊亞斯·阿什莫爾(Elias Ashmole)開設了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這可以說是首開先例。

  斯隆收藏品的全貌

  在此簡單地敘述1753年時斯隆收藏品的全貌:

  手抄本3516冊

  素描347幅

  書籍 約40000冊

  乾燥樹葉標本334件

  勳章與硬幣32000枚

  古美術品1125項

  封蠟蓋印268枚

  (玉石、貝殼上的)浮雕268件

  貴金屬礦石2256件

  瑪瑙、碧玉542件

  水晶類1864件

  化石類1274件

  鐵礦石類2725件

  土、砂、岩鹽1035件

  瀝青、硫黃類399件

  滑石、雲母388件

  貝殼5843件

  珊瑚類1421件

  海膽化石659 件

  星彩石類241 件

  甲殼類 363 件

  石碑 173 件

  魚類標本 1555 件

  鳥類標本 1172 件

  鎖蛇 521 件

  哺乳動物標本 1886 件

  昆蟲標本 5439 件

  解剖組織標本 756 件

  植物標本 12506 件

  雜貨類 2096 件

  盒裝繪畫及素描 310 件

  計算器 55 個

  理事會在設立大英博物館之際,就決定除了漢斯·斯隆的收藏品之外,也要一併收藏頗獲好評的羅伯特·科頓爵士的書籍,以及牛津伯爵哈雷的手抄本等收藏品。

  科頓家族是與王室頗有淵源的名家,從第一代的羅伯特到第三代的托馬斯·約翰,連續三代積極蒐集貴重書籍、手抄本、原稿,包括《林迪斯法恩福音書》、古詩《貝奧武夫》的手抄本、有名的《大憲章》現存4部中的2部,加上價值數十萬英鎊的古代貨幣,這些收藏內容豐富,可與斯隆的收藏品平分秋色。它們長期保存在科頓家族的圖書室。科頓家族早就想將這些偉大的文獻資料貢獻給社會。

  不過,科頓家族之所以允諾獻出圖書收藏也可以說是理事會挑對時機。理事會開出的條件是通過發行彩票籌資1萬英鎊支付給科頓家族。

  以彩票籌措資金

  除了這兩大收藏品之外,博物館另外又增加一項貴重的圖書資料——哈雷收藏品,即牛津伯爵羅伯特·哈雷生前蒐集的書籍和手抄本。哈雷是輝格黨的政治家,擔任過首相。哈雷在社會上的名聲譭譽參半,但是他擁有高尚的文學品位,被當時的文人笛福、斯威夫特等讚譽爲最有德有能的政治家。他蒐集的書籍和手抄本多達6000冊,其他還有14000件專利權狀與500件文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書籍和手抄本都是由一流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克里斯托弗·查普曼(Christopher Chapman)和托馬斯·艾略特(Thomas Elliott)用摩洛哥皮、俄羅斯皮和達斯金皮等豪華皮革裝幀。

  羅伯特·哈雷蒐集的書籍和手抄本由兒子繼承後,又增加了4萬件龐大的政治傳單文件,連那位刻薄的評論家約翰遜大博士都讚不絕口,說“這項收藏品超越了往昔任何圖書館”。

  大英博物館籌設理事會得到議會的支持,決定比照科頓家族,同樣付給哈雷家族1萬英鎊。由於國家預算並不充分,爲了獲得這三大收藏,議會考慮發行彩票籌措10萬英鎊的資金。

  18世紀40—50年代,英國由於多次與西班牙和法國交戰,國家支出頗巨,借發行彩票來籌措資金並不罕見。在泰晤士河上建西敏寺橋和黑衣修士橋(Blackfriars Bridge)時,也是借發行彩票來彌補資金短缺。當時曾有人揶揄西敏寺橋是“愚蠢者的橋”。但是對於設立大英博物館的計劃,大家尊敬有加,沒有人說它是“愚蠢者的博物館”。

  1張彩票3英鎊,就當時而論,買得起這麼昂貴彩票的人應該屬於富裕階層,但是10萬英鎊的彩票幾乎銷售一空,議會最終籌措到95000多英鎊的資金。或許這可歸功於英國人向來就喜歡賭博。但是大英博物館的設立,光靠國家預算支持是不夠的,還必須依賴發行彩票,這是嚴肅的歷史事實。比起今天日本國家預算的一半必須靠國債填補要好多了。

  場所的選定

  大英博物館在選擇展示斯隆、科頓、哈雷三大收藏的展示處和建築物時面臨很大的挑戰。

  理事會曾考慮過下列三個方案:

  (一)在西敏寺宮殿內新增博物館;

  (二)購買白金漢宮;

  (三)購買並改建蒙塔古豪邸。

  第一個方案,西敏寺宮殿是現在國會之地,地點上最理想,但是建築費估計要五六萬英鎊,實在過於高昂,只好放棄。

  第二個方案,白金漢宮當時還不是王室的宮殿,是白金漢公爵在倫敦的私邸。但是由於它的購買費用高達3萬英鎊,因此最後也放棄了。

  結果,蒙塔古豪邸因爲只需1萬英鎊,而且又得知還另外加上三分之一的白金漢宮,因此被認爲是最適合改建爲大英博物館的地點。

  值得一提的是,白金漢宮於1762年成爲王室所有,改建後於1775年成爲皇宮。如果當時白金漢宮被選爲博物館,一定會比現在的博物館還宏偉,即使與盧浮宮美術館相比也絲毫不遜色。但是白金漢宮因此就不會成爲皇宮了,歷史的選擇真有趣。

  就我個人而言,大英博物館沒有設於白金漢宮是好事。如果現在的白金漢宮成爲大英博物館,博物館就會像是大英帝國的象徵。但大英博物館原本是以一介普通平民漢斯·斯隆的收藏品爲基礎設立的,因此具有平民風格的地點應可說是最佳的館址選擇。

  被考慮爲館址首選的蒙塔古豪邸,價格與場所都很理想,儘管蒙塔古公爵被批評“像黑社會幫派似的賺錢,像紳士般的花錢”。他結過三次婚,第一任妻子是寡婦,第二任妻子是蠢婦,最後一任近似瘋婦。總之,蒙塔古公爵聲名狼藉。但是18世紀歐洲貴族的品行大概都是如此,理事會在選擇地點時,並沒有考慮個人品行的問題。

  蒙塔古公爵在倫敦還有白邸、布魯姆斯伯里豪邸,在白金漢郡和北安普頓郡也都有宏偉的私邸。賣掉大羅素街的私邸,對他來說絲毫不是問題。

  成爲博物館的蒙塔古豪邸,南側面對大羅素街,一進門是座相當大的前庭,北側是比前庭大兩倍的後庭。在前、後庭中間,是一座四方都是紅磚的建築物,以《佩皮斯日記》聞名的塞繆爾·佩皮斯寫道:“全英國都沒有這麼棒的建築。”建築物的本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不過還有地下樓和頂樓,所以實際上有四層樓。一樓和二樓是展示室,本館的左右呈翼狀朝東西方展開。

  這座建築物原先是貝德福德王儲的私邸,1677 年以皮埃爾·皮奎特(Pierre Paul Puqet)的設計來建造,但是不久就因火災而燒燬,蒙塔古公爵買下那塊地,於1686年重建。建後經過67年,17世紀法國樣式的建築物已經相當老舊。

  蒙塔古宅邸面對大羅素街的南面,內庭有美麗的科林斯風格柱廊,在正門處,有漂亮的圓屋頂風格八角形樓閣。

  本館內部的中央部分是大廳,有以大理石鋪造的美麗臺階,天花板和牆壁飾以法國畫家查爾斯·德拉福斯(Charles de la Fosse)以豪華筆觸畫的酒神巴克斯(Bacchus,即狄俄尼索斯)的祭典、太陽神之子法厄同的神話故事、愷撒凱旋等歷史畫。佩皮斯描述的本館是如此富麗堂皇,當初裝潢時,一定是想要設計成法國風格。

  鋪着平板石的前庭雖然不怎麼寬廣,在本館後面卻有廣達7英畝的庭園,稱爲“大庭園”。加上北側一帶尚未都市化,蒼鬱的森林和田野向北延伸到漢普斯特德山丘一帶,呈現着現在完全無法想象的奢侈自然風光。

  大英博物館開館時,一、二樓展示室只有24間。一樓部分主要是收藏斯隆與科頓的書籍,達10萬冊。二樓則以斯隆、科頓、哈雷的手抄本爲主,博物資料只有6間展示室。當時爲了節省費用,有些收藏品是直接使用斯隆和科頓用過的書架或書箱來展示,而新的展示櫃和書櫥則是紅木製作的。這傳統持續到現在。

  24間展示室收藏的展品分成三大部門。(一)圖書部門:10萬多冊的書籍。(二)自然史部門:植物、生物等標本的博物資料。(三)美術古董部門:大多數的古硬幣和紙幣,以及希臘羅馬時代的壺等文物。

  展示室一樓有11間,二樓有13間,參觀者在導覽員的帶領下,以團體方式參觀。首先從正面玄關、飾以美麗壁畫的階梯開始行進,按照下列順序逐室參觀。

  第 1 展示室古代美術

  第 2 展示室科頓收藏的手抄本

  第 3、4、5 展示室 哈雷收藏的手抄本

  第 6 展示室貨幣和勳章

  第 7 展示室斯隆收藏的手抄本

  第 8 展示室 古代美術

  第 9 展示室斯隆蒐集的礦物標本

  第 10 展示室斯隆蒐集的貝類標本

  第 11 展示室斯隆蒐集的植物、昆蟲標本

  第 12 展示室斯隆蒐集的動物標本

  第 13 展示室古董

  第 14 展示室哲學研究資料

  第 15、16 展示室 舊皇家圖書館

  第 17、18、19、20、21、22 展示室 斯隆蒐集的書籍

  第 23 展示室愛德華圖書館

  第 24 展示室舊皇家圖書館

  要詳細列出展品的內容有些困難,以斯隆的收藏來說,就有伊朗銀製鑲嵌天測儀、美國土著居民的彩籠、古代亞述帝國的狗形浮雕石板、阿散蒂(Ashanti)族奴隸的大鼓、35萬年前直立人的舊石器、17世紀約翰·迪博士用於魔術的水晶球,還有黑脈金斑蝶的標本等引人注目的文物。

  尤其是蝴蝶的標本,全世界只發現過這麼一隻,可以說極其珍貴,這是斯隆以4000英鎊高價購得的。試想,1萬英鎊就可以買下蒙塔古豪邸,4000英鎊是多麼驚人的高價呀!現在這件標本不在大英博物館,1883年以後就被搬移到自然史博物館。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斯隆蒐集的直立人石器,他購買時原本以爲那是古代大象的牙,但是今日的專家經過鑑定,斷定其是舊石器時代(50萬年前)的手斧。這件石器現在仍展示於博物館二樓的史前時代展示室。

  除了斯隆的收藏品之外,科頓的第2展示室還有著名的《林迪斯法恩福音書》抄本。第13展示室的古董品室有3件迪博士寫上咒術文字、蠟制的魔法圓盤。

  但是整體來看,此時三分之二的展示室是書籍和手抄本,而且根據當時的參觀者敘述,其他展示室不是塞滿展品,就是空空蕩蕩。

  大英博物館就這樣把收藏品分配到一樓及二樓展示室,其中有10萬冊圖書資料,爲了開放給研究者翻閱,特地將閱覽室設在本館西北側邊緣的地下室。這間閱覽室儘管備有辭典等參觀書籍,但是空間太小,只能容納8人使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