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先鋒金融的張振新到底死了沒有。兩年後,當互聯網金融風起雲湧時,外界才意識到已經獨成一系的“先鋒系”背後是一個叫張振新的男子。

先鋒系突然死亡前的12天,他註銷了這個賬號

【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20篇原創文章】

張振新的網

在突然死亡前的12天,張振新註銷了自己的社交賬號。他發佈的最後一條信息是:

“男人的犧牲精神從高到低:生命、金錢、名譽、時間。”

9月19日22時20分,在倫敦當地一家醫院被搶救8小時後,他最終去世,留下深不見底的債務陷阱和數以十萬計的債權人。

死訊在17天后才被公佈,困於國內、驚慌失措的高管們一直在確認他死於何因。

張振新年僅48歲,過往低調神祕,從未出現在任何公開場合。但是,在很短的年頭裏,他以“先鋒系”爲名狩獵了數以千億元的總資產。從融資擔保、租賃、商業保理,到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金融零售;直至近些年體量龐大、名目繁多的互聯網金融;在2018年夏天,他甚至還投入巨資押注到比特幣、礦機、交易所等區塊鏈資產。

當然,還有頂級會所、珠寶、葡萄酒、私人飛機、遊艇這些必不可少的奢侈品行當。

在錯綜複雜的商業冰山中,張振新自己卻長久隱於幕後,代其出面、掌管各塊業務的高管大多是年輕貌美的女士,她們活躍在各種社交場合,高端酒會、商學院與財經論壇,說一些大而無當的套話和口號。

在張振新去世後的幾天裏,其中兩位女士幾乎在一夜間刪掉了上千條顯露富貴的微博。

沒有人知道張振新的出身,關於他進入東北財經大學求學之前的經歷,我們無跡可尋。關於這一段時光,張振新曾唯一一次吐露心情:

“小時候有孤獨經歷的人,往往有別人讀不懂的內心。”

命運的轉折點可能發生在大連海邊的中山路上,一個叫“黑石礁酒樓”的大排檔。在張振新念大三這年,他牽頭全係爲時任東北財經大學財政金融系副主任的一位教授組織了一場生日宴會。

後來的二十多年,這樣的生日宴年年舉辦、從未間斷,而張振新幾乎從不缺席。對於這位後來轉向仕途的恩師,張振新展現了自己性情的一面,他曾抱怨:

“這些年老師身居高位,學生爭相攀附,不知待退休後尚餘其幾。”

位於遼寧大連的東北財經大學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曾直屬於中國財政部,金融系統中現今諸多政府要員畢業於此。

在畢業後的第二年,僅僅23歲的張振新就坐上了萬國證券大連營業部的總經理職位,這是極高的起點。要知道,那時候的萬國證券一度持有國內所有上市公司70%的A股和幾乎全部B股,是龐然大物中的龐然大物。

2000年,張振新開始創業,在大連本地金融圈顯山露水。三年後,他創立了大連聯合信用擔保有限公司,這也是後來被稱作“先鋒系”的發軔之地。

但是,時運不濟,整個中國信用擔保行業在第二年就陷入了悲觀境況,市場認爲“這是一個來不及繁榮就陷入危機的行業”。

先鋒系突然死亡前的12天,他註銷了這個賬號

那一年夏天,張振新接受了此生唯一的一次採訪,在大連希爾頓酒店的咖啡廳,他告訴記者:

“不僅我個人 , 我所熟知的信用擔保業的很多同仁們都不會贊同這種觀點。”在那場採訪中,他頗爲激烈的給中國金融行業監管提了一大堆建議。

張振新的金融事業在往後的幾年裏快速膨脹,拿下了除保險和信託外的銀行、證券、基金、期貨等幾乎所有金融牌照。他把總部從大連遷到了北京,把分公司佈局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

在2013年,他還成爲清華五道口EMBA的第一期學生,但是,和他同期的一位同學說:

“這個人冷得像塊石頭,和他直到課程結束後都沒有任何交流,有印象的一次是上課期間四川雅安發生地震,他當場捐了100萬。”

兩年後,當互聯網金融風起雲湧時,外界才意識到已經獨成一系的“先鋒系”背後是一個叫張振新的男子。

“人生猶如海洋中的一條船,選擇同船的人和運氣同樣重要”,

張振新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說。

當事業做大時,在他這條船上,一側是他迎來送往的貴客,一側則是搭上了全部身家的債權人。

不知具體是從哪一天起,在北京東三環寸土寸金的霄雲路28號那棟金色的高樓有了新名字——網信大廈,這裏是“先鋒系”最爲外界所知的資產:互金業務。

但是,在過去幾年,要在這棟大樓裏找到張振新幾無可能,他幾乎不在內地久留,而是把絕大多數時間耗在了香港和歐洲。

在港島太古廣場2期的35層,張振新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過去幾年,所有“先鋒系”內地高管要與他見面大多在這層大樓的一間會議室裏。

2014年秋天,以麾下女將——一個叫劉江湲的女士之名,張振新在香港設立了“古琴會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在香港有兩處實體,一家餐廳和一家高級會所。

熱衷於品讀歷史古籍的張振新對古琴這一樂器出手大方,其中有幾次相中了都擲下數百甚至上千萬資金購入。而“古琴臺”這家高級會所也是他在香港迎來送往的固定場所。其對外僅招待會員,以廂房爲主,私隱度極高,內部古色古香,主打潮州菜。

先鋒系突然死亡前的12天,他註銷了這個賬號

在香港,與長期盤踞於此的資本大佬們相比,張振新聲名並未遠揚,但他這處在灣仔分域街的高級會所開業以後,很快就成爲香港除四季酒店、銅鑼灣“飯堂”之外的又一處內地企業家赴港隱祕社交的理想之地。

在港島長住的這幾年,張振新似乎越來熱衷於一條資本大腕們熟悉的老路:資本運作。

通過劉江湲等多位在大連時期就跟隨其左右的女高管,張振新最先拿下的是中國信貸(8207.HK,2017年改名“中新控股”)這家殼公司,用它裝入了先鋒系麾下多項金融資產。

隨後幾年,他又拿下弘達金融控股(1822.HK)、平安證券集團(0231.HK)兩家港股上市公司,野心膨脹時,他還嘗試併購香港人壽,入股綠城中國。

這些跑馬圈地般的交易從未見到張振興的名字,但那些樂觀的羣衆已經咆哮:

“未來香港金融市場除了李嘉誠,還有可能刻上張振新的名字。”

當然,這一些列的資本運作中,以及緊隨其後的融資中,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一個主體:賴先生掌舵時期的華融及其背後的多家影子公司,或是賴先生盟友陣營控制的公司。

“戒急用忍”,這是康熙帝賜給皇子雍正的座右銘,早年的張振新常把它掛在嘴邊,他不止一次讓自己“藏鋒守拙,過猶不及,知止不殆”。

在港島的日子,這些都已被拋在腦後。

從23歲到48歲,張振新的這25年時光中,其中的至少23年都是一條挺拔向上的拋物線。

但是,從2018年夏天開始,這條線幾乎開始垂直向下。過去的半年,枯竭的現金流已經逼迫他甚至開始急售收藏的字畫和個人房產。

在香港,和張振新在同一層辦公的還有另一家公司:匯源果汁。2014年,雙方就已經展開了多個層面的合作。如今,匯源身負100億債務,多筆債券很快到期,其債權人就包括先鋒系旗下網信公司。

“要錢沒有,果汁管夠”。

在上個月,由於無法償還四百多萬元的債務,匯源拿出了各種各樣的果汁飲料作爲實物來抵償拖欠網信的債務。

幾個月前,張振新在一封對員工的公開信中指控“遭遇了一些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和個人”。

只是,這些遠不足以構成先鋒系目前遭遇生死險境的主要原因。除了長年累月累積下來的資產風險和管理風險外,直接導火索是現金流的快速枯竭。

當時代不好時,張振新才發現,龐大的帝國裏幾乎沒有可以快速大額變現的流動資產。

先鋒系突然死亡前的12天,他註銷了這個賬號

在賭場的貴賓廳,當賭客們希望快速扳回局面時,他們會選擇大額下注,這時候他們就已經寫下了敗局,事後追悔莫及時,總會回想:

當時爲什麼當時沒有出去抽根菸,緩一緩?

在互金等多塊業務每況愈下時,張振新選擇了將數十億的資金押注到區塊鏈這波新浪潮,他快速的招攬人馬,用珍貴的現金買入礦機、礦場和交易所,這些資金隨着虛擬貨幣價格的大幅跳水而幾乎血本無歸。

張振新去世的前幾天,在深圳,一位中年女子從高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和她一樣的網信債權人,平均出借額達到65萬元。在網信數以十萬計的債權人中還包括張振新自己的父親和兩位親兄弟。

“最大的風險是你不知道什麼是風險,如果知道就好辦了”,幾年前,張振新說。

只是,人生就這麼一次,哪有什麼如果。

關於此事的更多獨家信息,歡迎進私密圈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