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平汉线上,由于刘汝明部68军放弃张家口南撤,日军迅速占领了平汉路西侧的涞源,威胁第二集团军侧翼。

日军拿下了南口和张家口,后方得到稳固,开始全力南下对付平汉、津浦线上的中国军队了。

<div><p><strong>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很快就拿下了北平、天津,然后集中兵力继续向华北战场上的其他中国军队进攻。</strong></p><p><strong>此时担负华北地区防御任务的中国军队是第一、二战区,共有24个军、53个师、21个旅,总兵力约60万人。主要由晋绥军、西北军、东北军、八路军、中央军组成,在中国军队中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中央军,仅仅只有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指挥下的第13军。</strong></p><p><strong>日军占领平津后,中国方面判断日军的下一步企图是西进夺取平绥铁路沿线各要点,然后进入山西威胁第一战区侧背或是转向南面的津浦、平汉线。之所以首先判断是平绥线,是因为这条铁路线是贯穿中国华北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同时也是连接苏联的一条联络线,战略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国民政府命令驻扎在绥东的第13军迅速东进至平绥线的门户——南口驻防。</strong></p><p><strong>中日双方的目标确实是不谋而合,日本人也想打通平绥线,目的是为了确保伪满洲国侧后的安全,对此,日军集中了最精锐的第5师团和第11旅团,以拿下张家口为目标。</strong></p><p><strong>早在平津失陷前夕,蒋介石就向第13军连同驻守张家口的西北军第17、68军连同周边的晋绥军部队下达备战命令。但是因为任命汤恩伯担任前敌总指挥,引发了西北军和晋绥军尤其是西北军的不满。于是,西北军、晋绥军就在接下来的南口之战中让汤恩伯吃尽了孤军奋战的苦头。</strong></p><p><strong>从绥东到南口,张家口是必经之地,担任担任68军军长兼察哈尔省主席的刘汝明却以“客军过境,会引起军民误会为由”拒绝第13军通过张家口进入南口。大战在即,地方军还在玩防止中央军占地盘的这套把戏,不禁令汤恩伯大为恼怒。汤恩伯先后找了最高统帅蒋介石、西北军老帅冯玉祥、西北军元老鹿钟麟,想尽办法才迫使刘汝明答应13军经过张家口开赴南口。但是,距离预定的作战时间晚了整整4天!第13军刚刚开赴南口,还没来得及构筑防御工事就同日本侵略军狭路相逢了。</strong></p><p><strong>汤恩伯率部在南口独自抵抗强大的日军,死守半个月,却没有一支自己的部队赶来增援。虽然屡次向蒋介石呼救,就是看不见援兵的影子。蒋介石也有苦衷,中央军部队基本上全都调到了华东与日军在上海死拼,华北方向不得不依靠地方军。为了团结地方军,蒋介石专门任命晋绥军总指挥阎锡山和西北军老帅冯玉祥为第二、六战区司令长官,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指挥当地的数十万晋绥军和西北军部队。晋绥军还好说,阎锡山在接到蒋介石下令驰援南口的命令后,随即命令距离南口最近的傅作义第7集团军派兵增援。但是西北军就不一样了,也许是在内战中受尽了蒋介石的排挤和收买,军阀时期保存实力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中级军官中。尤其是距离南口最近、驻守张家口的68军,军长刘汝明始终对战区长官部的命令置若罔闻,按兵不动。这样,不仅南口的局势迅速恶化,就连傅作义也恐怕因为自己侧翼遭到日军威胁不敢全力救援南口。当傅作义率部到达怀来时,日军察哈尔兵团从察北直扑张家口,刘汝明挡不住日军,干脆弃城逃跑。</strong></p><p><strong>张家口一失守,整个平绥线局势便迅速恶化了。而已经在南口打得几乎快全军覆没的汤恩伯在得知日军兵临张家口时,就预感大势已去,为了避免被日军合围,汤恩伯只好下令放弃南口率部突围。南口失守,张家口自然成了孤城,就在汤恩伯下达从南口突围的当天,即1937年8月26日,刘汝明也下令放弃张家口。</strong></p><p><strong>日军拿下了南口和张家口,后方得到稳固,开始全力南下对付平汉、津浦线上的中国军队了。</strong></p><p><strong>防守津浦线和平汉线北段的中国军队是第一、二集团军,并且是奉命准备反攻平津的。</strong></p><p><strong>第一集团军是原从平津抗战时撤下来的第29军改编而来。29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原来下属的4个师又一个旅合编为第59、68、77军,而日军正是在第29军整编时发动了进攻。但是,由军长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还在山东养病,下面师长们升军长的事还没忙完,并且扩编后的第一集团军还下辖两个东北军,典型的一个杂牌军,代理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根本压不住局面,只好下令向南撤退。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也无法禁止。而日军则一路穷追不舍,直到拿下沧州被中国军队扒开运河后泛滥成灾的运河水挡住为止。津浦路的战事就这么结束了。</strong></p><p><strong>平汉线上,由于刘汝明部68军放弃张家口南撤,日军迅速占领了平汉路西侧的涞源,威胁第二集团军侧翼。这样,平汉线还没开打,中国军队就处于被动的境地了。</strong></p><p><strong>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把所属的第1军团、第3军、第52军、第47师、骑兵第10师沿着平汉线从北向南阶梯式的展开,节节抵抗。这种既没有防御重点也没有各部队间协同关系的的部署如何挡得住气势汹汹的日军呢?日军从北平出发于9月14日发起攻击,仅仅4天就抵达保定,第二集团军各部除中央军第52军外均因损失惨重而失去了战斗力,平汉线重镇——保定,岌岌可危。刘峙向蒋介石求救,无果,因为蒋介石正在聚精会神的指挥中央军主力在淞沪与日军大战,根本顾不上更抽不出一兵一卒增援千里之外的华北。</strong></p><p><strong>于是,在战役开始之前刚刚组建的中央军第52军奉命在保定与日军殊死拼杀了3天后,终于因为寡不敌众弃城突围。</strong></p><p><strong>津浦路的重要据点沧州和平汉线的重要据点保定失守后,整个华北局势便迅速恶化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部队如同决堤的洪水迅速向南溃逃。日军则全力以赴追杀撤退的中国军队,而此时的中国军队内部却还在上演军阀时期那种只顾保存实力的闹剧。</strong></p><p><strong>最为可恨的就是第3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strong></p><p><strong>当津浦路战事吃紧时,作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同时也是韩复榘老上司的冯玉祥命令韩复榘率部北上增援,韩复榘予以拒绝。当日军逼近山东、冯玉祥准备率战区司令长官部转入德州时,韩复榘再次拒绝,说什么“这里是山东,你们是河北的队伍,到河北地盘去!”无奈之下,冯玉祥只好同撤下来的部队向西转移。</strong></p><p><strong>南下的日军占领德州后,也停止了进军步伐,当然不是被这座扒鸡城内的飘散着的烧鸡香气所吸引,而是担心北面苏联的威胁,毕竟此时陈兵中蒙苏边境的苏军兵力已经超过50万!同时,南面淞沪战场上日军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军队,兵力捉衿见肘,急需支援。于是,日军参谋本部命令华北日军暂时不要越过石家庄至德州一线。</strong></p><p><strong>就这样,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华北战场上的60万国民党军部队狂退数百里,丢失大片华北领土,除过武器装备因素外,军队指挥协调能力和战略战术水平的低劣以及各部队之间协同作战意识的缺乏都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strong></p><p><strong>但是就在举国上下为之震惊的时候,华北战场的另一侧——太行山以西却传来了一场振奋人心的捷报!下文分解。</strong></p><div class="pgc-img"><img src="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e5e6013e63f4ca19412e2a5af275fde"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651" alt="抗日战争的津浦、平汉路之战国民党军60万部队为何败于日本侵略军" inline="0"><p class="pgc-img-caption"></p></div></div>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