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实行“立嫡以长”的制度。有些人,只因出生时间比哥哥晚,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和功劳,也无法继承家族的基业。比如大名鼎鼎的天策上将李世民,就因为比哥哥李建成晚出生几年,即便是立了改天换地的赫赫战功,也只能屈居储君李建成之下,当一个臣子。李世民不服李建成,哥俩各树党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李世民剧照,感谢原作者

武德七年夏天,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已经是公开化了。李世民首先出招,利用杨文干事件,诬告李建成谋反。李建成差点因此被李渊废了太子之位,在裴寂和李元吉等人的斡旋之下,李建成得以化险为夷。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裴寂和李元吉帮助李建成度过了难关,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李渊偏心嫡长子李建成。

武德七年秋天,李渊带着三个儿子去打猎。皇帝打猎,那是要讲排场的。千军万马和六宫嫔妃跟着李渊去打猎,结果惹出了一桩历史公案。事情的起因是李渊命令三个儿子骑射比赛,看谁的本事更厉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想在父皇面前表现得好一些,就分别上马驰猎。

李建成剧照,感谢原作者

李建成有一匹西域引进的宝马,这匹虽然跑得快,但是喜欢尥蹶子。李世民看到了,喜欢得不得了。李建成请李世民驯马,李世民爱马如命,就跳上马背驯马。那匹马三次尥蹶子,三次把李世民摔下马来。宰相宇文士及怕出事,就劝李世民别跟畜生较劲。李世民说道:“彼欲以此见杀,死生有命,庸何伤乎?”

《资治通鉴》的原文,记载李世民就说了这十四个字。李建成听了李世民的话,觉得有文章可以做,就请李渊亲近的嫔妃吹枕边风。那个嫔妃转身就跑去李渊跟前告状说:“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有浪死!”

李渊剧照,感谢原作者

李世民对着马匹说了一句话,出现了两个版本,我们该相信那个版本呢?笔者认为,李世民不是傻子,他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绝对不可能会在李建成和宰相宇文化及面前,说出“我有天命,将来能当天下之主”的话来。李世民虽然心心念念想着成为天下之主,但是此时此刻还没有掌握大唐权柄,他要是当众说了那样的话,就等于是当众叫嚷着要谋反。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李世民会当众说出那样大逆不道的话来,可是李渊偏偏就相信了。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听了嫔妃的话之后,反应是“上大怒"。李渊先召见李建成、李元吉,然后召世民入宫,责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何急邪!”。

我们今天看“上大怒”三个字,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古代,皇上一怒就是能要人命的。李世民见到父皇大怒,并且指责他妄言天命。他知道父皇已经是认定他的谋反罪名成立了。李世民赶紧解下王冠,跪在地上辩解说道:“我没有说过那样的话,请父皇责成法司调查此案,还儿臣清白。”

李元吉剧照,感谢原作者

李世民说的话有道理啊,在场人那么多,让法司去调查一下,不就可以把事情搞清楚了。问题的关键是,李渊听了李世民的话,不但不派人调查,反而是“上怒不解”。《资治通鉴》读到这里,我才发现李渊不是真的相信嫔妃的话,而是要找一个借口,对李世民下毒手,彻底解决秦王府与东宫的争斗问题。对于李渊来说,李世民有没有说过大逆不道的话,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对李世民下毒手。

既然李渊一口咬定李世民说了谋反的话,接下来事情大家就可以想象的到了。李渊对李世民的处理,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一种是杀了李世民,或者是逼李世民自尽。第二种就是废了李世民,将他贬为庶人。无论哪种情况,李世民都死定了。原因很简单,李世民一旦被贬为庶人,将来李建成登基称帝了,肯定也不会放过他。

就在李渊准备对李世民下毒手的时候,事情出现戏剧性的转变。李渊突然接到边关急报,说是突厥人打上门来了。《资治通鉴》记载,刚刚还“上怒不解”的李渊,这个时候就和颜悦色了。李渊让李世民戴上秦王的王冠,一起讨论对付突厥的事情。(上怒不解,会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劳勉世民,命之冠带,与谋突厥。)

李世民雕像,感谢原作者

李渊对李世民,那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李渊要对李世民下毒手的时候,是一群突厥人,救了李世民的命。如果没有突厥入寇的边关急报,李世民这次真的是死定了。”

李渊这么做,也不是第一次了。武德二年的时候,李渊为了打压李世民,把李世民的好朋友刘文静杀了。李渊借着这个机会,剥夺了李世民的兵权,让李世民靠边站了。就在这个时候,刘武周派兵攻打大唐。李渊派自己的心腹裴寂和弟弟李孝基迎战。结果被刘武周打得丢城失地,连龙兴之地太原都让刘武周占领了。尉迟敬德一路狂飙疾进,打得唐朝损兵折将,连皇弟李孝基都被干掉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渊不得不舔着脸让李世民复出领兵拒敌,才打败了刘武周,收服了尉迟敬德。

李建成、李元吉剧照,感谢原作者

从这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李渊不止一次想要摆脱对李世民的依赖,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不争气。李建成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他做一个太平天子,或许是合格的,让他去开疆拓土,肯定是不行的。李建成不但没有开疆拓土的能力,连折冲御辱的本事也没有。这就使得李渊不得不依赖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又一直在提防李世民的不臣之心。

李世民的功劳越大,李渊对李世民的依赖性就越大,父子二人之间的猜忌就越来越严重。用司马光的话说就是:“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越来越差,与李建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李渊却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最后终于酿成了玄武门之变的惨剧。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

《隋唐往事》系列贴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