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始於東漢,興於宋朝,禹州神垕憑藉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的神奇窯變成爲中國“五大名瓷”之一,素有 “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 的美譽。

神垕古景

鈞瓷,始於東漢盛於宋,歷經千年而不衰,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它以古樸、端莊、粗獷、雄烈造型,再現了炎黃子孫的豪爽。

北宋時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爲陶瓷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花釉瓷經過長時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窯變釉以其驚心動魄的美麗震動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到了宋徽宗初年,宋徽宗傳下旨意,在禹州鈞臺附近建官窯爲皇宮燒製貢瓷,這就爲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

由於宋徽宗的喜愛,鈞瓷雖始於東漢,卻在宋代才達到技藝的最高水平。宋徽宗專門設立了應奉局,在鈞瓷之都禹州城內設置官窯,差人在全國各地選出了宋代最優秀工巧匠爲皇室服務,可見宋徽宗在藝術上追求極致的態度。

不僅如此,宋徽宗將鈞瓷封爲“神鈞寶瓶”,每年欽定生產36件,只許皇家擁有,次品全部砸碎深埋。自宋徽宗以後,鈞瓷奠定了自身在陶瓷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宋、元、明、清歷代帝王,無一例外的選擇將鈞瓷作爲君王專用之器物。

鈞瓷生產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主要是講其生產工藝複雜。而且還會有燒不成的現象,因此也有鈞瓷“十窯九不成”的說法,難怪鈞窯有“只能皇家所有,不許民間收藏”之說了。

鈞瓷以開片爲奇,開片又稱“迸瓷”,視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開片中出現了人力不可爲的奇蹟:珍珠點、魚子紋、蟹爪痕、兔絲縷、蛛絲張網,蚯蚓走泥。即成瑰寶珍品。開片之音,是出窯後的鈞瓷生命永不中斷的見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